发布日期:
文明基因的守护与活化:陕北秧歌的现代性突围
文章字数:21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作为农耕文明活态记忆的陕北秧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不仅是人民群众情感共鸣的载体,承载着先民“击壤而歌”的原始激情,更在九曲黄河的奔腾中沉淀出独特的文化基因。然而,在现代社会转型中,陕北秧歌这种植根于土地的身体叙事,正经历着从乡村仪式到都市景观的艰难蜕变。其代际传承与创新面临多重挑战。
一、陕北秧歌是解码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
陕北秧歌被誉为解码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其深层原因在于它不仅是地域性的民间艺术,更是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活态载体。它通过群体性、仪式感、历史积淀与符号象征,凝聚了中华文明中关于天人和谐、集体生存智慧、生命韧性以及文化包容性的核心价值。陕北秧歌起源于春耕祭祀(“阳歌”),其表演时间(春节至元宵)对应农事周期中的休耕与启耕节点。扭动身姿模拟禾苗破土、随风起伏,鼓点节奏呼应大地心跳,体现“天人合一”的农耕宇宙观。比如:榆林老艺人脚下的“十字步”,踏着汉代百戏的遗韵;绥德伞头手中的花伞,旋出周代“执戈扬盾”的傩舞轨迹。在佳县庙会中,“谒庙”仪轨完整保留着农耕社会“春祈秋报”的原始形态,秧歌队拜四方、转九宫的队形变化,暗合《周易》八卦的宇宙认知模式。这些肢体语言构成了一部无字的文明史,每个舞步都是先民与天地对话的隐秘符号。这种源于土地的身体表达,使陕北秧歌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活态标本。
二、现代性浪潮中陕北秧歌的文化断流
文化基因链代际传承的裂痕。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非遗口传身授传承方式的冲突。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70岁,陕北米脂县非遗传承人名录显示,80%的艺人超过60岁,青年传承者不足十分之一。而农村青壮年外流导致基层秧歌队萎缩,部分村落仅剩老人儿童支撑。年轻人对传统秧歌兴趣低,认为其“土气过时”;同时秧歌基本功需长期训练(如“走扭摇摆踢,闪颠柔脆俏”的技法)与现代快节奏生活冲突。传统“拜师学艺”制度在城镇化进程中瓦解,子长市20个乡镇中,能完整组织传统秧歌队的仅剩3个。
过度商业化稀释非遗的本真性。商业演出将“谒庙”仪式简化为暖场表演,都市广场上的秧歌队丢弃了“转九宫”的队形精髓。当北京艺术区的现代舞者解构秧歌动作时,传统程式背后的天地人和谐理念随之消散。这种去语境化的传承,如同将千年古树移栽水泥花盆,终将导致文化基因的畸变。更严峻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魔改秧歌”获得百万点赞,正消解着传统技艺的神圣性。
三、陕北秧歌文化基因重组下的新生路径
以数字技术构建非遗文化数据库。图像数字化技术经验为陕北秧歌的数字化开辟了新的传播维度及技艺传授保存提供了借鉴,未来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建立秧歌动作数据库,实现精准传承。开展陕北秧歌的数字艺术档案馆、陕北秧歌数字资源库、陕北秧歌数字博物馆等建设;开展陕北秧歌的数字舱建设,以及打造陕北秧歌的数字化藏品,从而更好地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促进陕北秧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榆林横山区在2025年全国秧歌展演中,创新编排动作与鼓点节奏,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展演,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超7000万人次,登上抖音热榜。此外,延安大学开发的“秧歌动作捕捉系统”,将28种基本步法转化为三维数据;在榆林非遗馆,全息投影重现1942年新秧歌运动的历史场景,使革命文艺的红色基因获得数字化永生。这种技术赋能让文明密码突破时空限制。
把握艺术特色,创造性拓展文化新领域。强化秧歌戏剧种内部要素之间的特点,提升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从唱腔、音乐、剧本、表演、舞美、传播等多维度入手,既要保留传统艺术精髓,又需结合现代审美与技术予以优化。一是在保留传统的榆林秧歌的“走、扭、摇、摆、跳”的核心动作的基础上创新。
借鉴“守护文化生态绿水青山”理念,建立非遗保护红线,避免“伪创新”。例如,西安现代舞团将秧歌“颤步”融入当代舞创作,在国家大剧院演绎《黄土的修辞》;上海时装周上的“秧歌纹样”系列,用数码印花技术重构传统刺绣图案。更富启发性的是,子洲县将“转九宫”队形开发为团队建设课程,让企业员工在舞动中领悟传统智慧。这种基因重组使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二是通过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等多维度实践探索一条传统艺术活态化传承和创新的新路径。比如:2025年“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以秧歌为核心,串联起冰雪经济、非遗集市、民俗展演等业态,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文旅消费券发放带动经济循环,形成“政策暖风+文化IP+消费场景”的联动效应。
新世纪的塬峁上回望,陕北秧歌的每一次腾跃都在叩问现代文明:如何在创新中守住文化根脉?答案或许藏在延安鲁艺旧址的标语里—“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当数字时代的身体依然保持着对土地的感知,当创新表达始终维系着传统的灵魂,这曲跨越千年的黄土之舞,必将在现代性征程中踏出新的生命节拍。陕北秧歌的“非遗+”实践,既是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亦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从黄土地到世界舞台,从田间鼓点到数字云端,其传承与创新的每一步,都在诠释“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深刻内涵。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拥抱时代变革,方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永恒光彩。
课题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025年度榆林市社科研究项目“‘非遗+’模式下如何推动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创新探索研究”(编号:2025HZ0957)。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陕北秧歌是解码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
陕北秧歌被誉为解码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其深层原因在于它不仅是地域性的民间艺术,更是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活态载体。它通过群体性、仪式感、历史积淀与符号象征,凝聚了中华文明中关于天人和谐、集体生存智慧、生命韧性以及文化包容性的核心价值。陕北秧歌起源于春耕祭祀(“阳歌”),其表演时间(春节至元宵)对应农事周期中的休耕与启耕节点。扭动身姿模拟禾苗破土、随风起伏,鼓点节奏呼应大地心跳,体现“天人合一”的农耕宇宙观。比如:榆林老艺人脚下的“十字步”,踏着汉代百戏的遗韵;绥德伞头手中的花伞,旋出周代“执戈扬盾”的傩舞轨迹。在佳县庙会中,“谒庙”仪轨完整保留着农耕社会“春祈秋报”的原始形态,秧歌队拜四方、转九宫的队形变化,暗合《周易》八卦的宇宙认知模式。这些肢体语言构成了一部无字的文明史,每个舞步都是先民与天地对话的隐秘符号。这种源于土地的身体表达,使陕北秧歌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活态标本。
二、现代性浪潮中陕北秧歌的文化断流
文化基因链代际传承的裂痕。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非遗口传身授传承方式的冲突。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70岁,陕北米脂县非遗传承人名录显示,80%的艺人超过60岁,青年传承者不足十分之一。而农村青壮年外流导致基层秧歌队萎缩,部分村落仅剩老人儿童支撑。年轻人对传统秧歌兴趣低,认为其“土气过时”;同时秧歌基本功需长期训练(如“走扭摇摆踢,闪颠柔脆俏”的技法)与现代快节奏生活冲突。传统“拜师学艺”制度在城镇化进程中瓦解,子长市20个乡镇中,能完整组织传统秧歌队的仅剩3个。
过度商业化稀释非遗的本真性。商业演出将“谒庙”仪式简化为暖场表演,都市广场上的秧歌队丢弃了“转九宫”的队形精髓。当北京艺术区的现代舞者解构秧歌动作时,传统程式背后的天地人和谐理念随之消散。这种去语境化的传承,如同将千年古树移栽水泥花盆,终将导致文化基因的畸变。更严峻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魔改秧歌”获得百万点赞,正消解着传统技艺的神圣性。
三、陕北秧歌文化基因重组下的新生路径
以数字技术构建非遗文化数据库。图像数字化技术经验为陕北秧歌的数字化开辟了新的传播维度及技艺传授保存提供了借鉴,未来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建立秧歌动作数据库,实现精准传承。开展陕北秧歌的数字艺术档案馆、陕北秧歌数字资源库、陕北秧歌数字博物馆等建设;开展陕北秧歌的数字舱建设,以及打造陕北秧歌的数字化藏品,从而更好地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促进陕北秧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榆林横山区在2025年全国秧歌展演中,创新编排动作与鼓点节奏,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展演,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超7000万人次,登上抖音热榜。此外,延安大学开发的“秧歌动作捕捉系统”,将28种基本步法转化为三维数据;在榆林非遗馆,全息投影重现1942年新秧歌运动的历史场景,使革命文艺的红色基因获得数字化永生。这种技术赋能让文明密码突破时空限制。
把握艺术特色,创造性拓展文化新领域。强化秧歌戏剧种内部要素之间的特点,提升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从唱腔、音乐、剧本、表演、舞美、传播等多维度入手,既要保留传统艺术精髓,又需结合现代审美与技术予以优化。一是在保留传统的榆林秧歌的“走、扭、摇、摆、跳”的核心动作的基础上创新。
借鉴“守护文化生态绿水青山”理念,建立非遗保护红线,避免“伪创新”。例如,西安现代舞团将秧歌“颤步”融入当代舞创作,在国家大剧院演绎《黄土的修辞》;上海时装周上的“秧歌纹样”系列,用数码印花技术重构传统刺绣图案。更富启发性的是,子洲县将“转九宫”队形开发为团队建设课程,让企业员工在舞动中领悟传统智慧。这种基因重组使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二是通过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等多维度实践探索一条传统艺术活态化传承和创新的新路径。比如:2025年“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以秧歌为核心,串联起冰雪经济、非遗集市、民俗展演等业态,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文旅消费券发放带动经济循环,形成“政策暖风+文化IP+消费场景”的联动效应。
新世纪的塬峁上回望,陕北秧歌的每一次腾跃都在叩问现代文明:如何在创新中守住文化根脉?答案或许藏在延安鲁艺旧址的标语里—“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当数字时代的身体依然保持着对土地的感知,当创新表达始终维系着传统的灵魂,这曲跨越千年的黄土之舞,必将在现代性征程中踏出新的生命节拍。陕北秧歌的“非遗+”实践,既是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亦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从黄土地到世界舞台,从田间鼓点到数字云端,其传承与创新的每一步,都在诠释“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深刻内涵。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拥抱时代变革,方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永恒光彩。
课题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025年度榆林市社科研究项目“‘非遗+’模式下如何推动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创新探索研究”(编号:2025HZ0957)。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