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新时期高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尤雪瑞 白羽婷 刘茜秀 滕智升
文章字数:2570
  摘要:《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原理和生产工艺等知识,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文立足《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特点,提出要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方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构建立体化考核方式,旨在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混合式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考核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不仅包括了聚合反应机理、高分子结构层次、高分子分子运动、高分子物理性能等理论知识,还包括了聚合物化学反应、聚氨酯的合成、聚乙烯力学性能测试、聚丙烯凝胶点测试等实验,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实验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验中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优化理论教学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差异,夯实学习基础,优化理论教学方式,促进师生、生生有效互动,通过典型工作案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加深他们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聚丁二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教学,鼓励学生自由结组,让他们合作搜集相关文献、前沿科技成果和应用案例,做好课内外知识衔接,从而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储备。通过小组讨论、搜集课外资料,更好地掌握聚丁二烯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要鼓励每个小组走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让他们分享搜集到的国内外优秀文献、应用案例,促进不同小组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
  二、搭建多元化实验平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首先,学校要积极建立先进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创新实验教学方式,便于学生线上进行重复性练习,提高他们实验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录制演示视频、发布线上实验任务,创设虚拟仿真实验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练习实验操作步骤,加深他们对实验步骤的记忆,让他们在实验练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可以自主回看实验操作视频,找出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开展针对性练习,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完成虚拟仿真实验任务。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科研实验室开展聚氨酯的合成、聚乙烯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教学,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善实验方案、做好数据分析,让他们感受高分子合成过程、高分子材料性能,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分析软件总结实验数据,让他们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数学计算、构建Maxwell模型、Keivin模型,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提高《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质量[2]。
   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体系,教师要对不同章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关联知识点,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课程学习效率和质量。第一,教师要明确各个章节重难知识点,对与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等行业息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有更多精力来学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知识点,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第二,教师要对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打破章节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储能器件组成部分中的隔膜、粘结剂涉及高分子材料时,可以结合隔膜、粘结剂特点来整合知识点,把聚乙烯、聚丙烯、聚偏二氟乙烯和聚丙烯酸放在一起讲解,引导他们探究这些高分子材料合成方法,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教师要让人工智能赋能《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把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环节紧密衔接起来,形成教学闭环。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精心制作预习微课,利用微课讲解线上教学重难知识点,发布预习任务,并分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便于他们进行线上自主预习、线上讨论。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连麦互动、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互动,启发他们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知识的深度思考,帮助他们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此外,教师可以开展线上测试,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设置好答题时间,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智能化阅卷,汇总学生出错比较多的题目、班级平均分数,为线下教学提供准确数据,促进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教师可以根据线上测试数据开展课后指导,录制复习视频、复习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指导他们进行课后复习。
   五、构建立体化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校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围绕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论、实验、综合实践、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构建立体化课程考核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一,教师可以创新考核方式,开展导师评定、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方式,丰富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师可以创新考核构成,划分为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两大模块,对学生线上与线下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实施动态化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教师优化考核内容,对学生理论知识、实验操作能力和课外知识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引导他们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总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师要积极应对新挑战,转变教学理念,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完善实验方案,整合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立立体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江蓉,徐涵.“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2(06):129-131.
  [2]张翼,吴雨桐,汪舟鹭,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3(08):5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J20241538)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24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虚实结合多元一体的化工专业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2024156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能源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