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研究
刘冬梅
文章字数:1690
  大学生是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素质人才,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西方价值观借助互联网等渠道传播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将其培养成为高素质、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需与时俱进,创新思政教育工作发展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为了更好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需要对当前的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以便能够有效增强教育吸引力。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灌输为主,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在采用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搭建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汇聚丰富的优质课程、时事热点解读、专家讲座视频等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自主学习,并在平台上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拓展学习深度与广度。教师在线下教学中聚焦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小组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中实现思想的碰撞,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为学生搭建逼真的场景,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具象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深度参与到思政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思政教育摆脱枯燥乏味,变得鲜活生动、富有吸引力。
  强化实践育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高校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时代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并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优化,使理论和实践能够有效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大课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开展“三下乡”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基层,为村民普及科学知识、开展文艺演出、提供医疗服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亲眼看见农村的发展变化,感受到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深刻体会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时,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实。
  高校还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来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高校应与企业携手共建实习基地,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作为生动的思政教材,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接受思政教育,亲身感受企业员工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锤炼品格,真正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构建协同机制,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高校思政教育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新征程中,需要构建协同机制,这样才能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为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提供保障。高校在实施内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渠道作用,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生动的授课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专业课教师则应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学校要搭建跨部门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共同进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高校不仅要凝聚内部力量,还要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同时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此外,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家、校、社协同合作能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思政课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研究(编号:2025J1327)
  作者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