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立科创教育新范式 燃科学梦想新引擎
文章字数:1609



泾县城关第二小学创建于1963年,占地39912平方米(含11000平方米运动场馆),拥有四幢教学楼及综合楼、图书馆等设施。现有54个班3106名学生、164名教职工。学校坚持“规范+特色”办学理念,构建了涵盖知识、艺术、体育、心理等多元教育体系。办学成果显著,获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等国家级荣誉8项,安徽省科普示范单位等省级荣誉,并连续两年(2022—2023)获评国家级“最具特色工作室”。
长远布局,厚植科教沃土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精心打造多元化科技学习空间。依托防震减灾科普馆,联合县电教馆与科大讯飞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及AR智慧教室教育平台,配备VR、机器人、无人机等前沿设备,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技魅力。
科教融合,少年星火燎原
学校依托宣纸非遗文化,开发《宣纸制作工艺探秘》《AI与宣纸文化传播》等特色课程,采用“实地考察+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校打破学科界限,将宣纸文化课程与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整合: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撰写宣纸作文、诗歌;数学教学中计算宣纸制作比例、成本;科学教学中探究原材料特性及工艺奥秘;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AI设计宣传小导游、制作电子作品。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开设人工智能、信息学、无人机、机器人等社团,为有热情和创新思维的学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社团活动日,学生热情高涨。五年级董圣恺和李一乐(少儿编程社团)热衷创意设计,体会科技乐趣。四年级张周羽程(无人机社团)开拓视野,锻炼动手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他们的努力下,董圣恺、李一乐获2023全国信息素养大赛安徽赛区一等奖(董圣恺获全国一等奖);张周羽程(四年级)与倪仁杰(二年级)获2025宣城市机器人竞赛一等奖及安徽省三等奖。实践证明,科技赛事通过多学科知识整合(如数学、科学、编程)提升综合学习能力,竞赛更是对心理素质的深度锻炼。
搭建平台,点亮科技梦想
学校构建“校内深耕+校外拓展”双轨机制推进科技教育。与安徽省科技馆建立“双进”合作机制,组织学生赴中国科大、省科技馆、县气象观测站及水力发电站研学,并邀请原西昌航天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少将等专家来校讲座。依托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地震馆开展沉浸式演练,累计接待参观者2万余人次,成为区域科普教育标杆。
科技节是学校亮丽风景线。连续举办四届,涵盖Scratch编程、空气动力快艇制作等20余项竞赛,增设科学小论文、科幻画等创新内容,形成“竞赛+展览+讲座”立体化科普模式,成功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浓厚氛围。
深耕细作,师生载誉而归
近三年,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安徽省科创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0项。董圣恺获全国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一等奖;李昕凌的“防酒驾多功能小车”获省红领巾“创未来”发明创造类一等奖。学校智慧实验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教学案例、地震馆教学案例入选安徽省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使用交流展示优秀案。《体验智能救援机器人》课例获2024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创新课例”。“与AI一起玩转中国传统工艺宣纸”项目获安徽省中小学信息素养大赛智能博物省三等奖及市一等奖。学校申报的市级课题《基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设计研究》已顺利结题,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教育期刊。
教师团队同样硕果累累。学校负责人朱亮当选安徽省第十一届科协委员。李康老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会员、全国青少年科技中级辅导员)凭借扎实的人工智能理论,指导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中多次获省级一等奖,并夺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张培升老师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体育锦标赛中获奖。
从顶层设计的“蓝图规划”到学生眼中的“科学之光”,这所学校通过体系化的科学教育实践,让创新思维扎根校园,为“培养未来科学家”提供了生动样本。
(李康 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