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未来大科学城一重点项目封顶
文章字数:1365


  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核心地带,一座承载着能源梦想的科研重器正拔节生长。6月24日,笔者从中建四局六公司获悉,聚变能源关键核心装备研发能力提升项目主体结构近日已全面封顶,等项目建成后,未来将推动我国聚变能源技术实现新跃升,为清洁、安全能源开发提供支撑。
  锻造“重器”抢占聚变研究领域科技制高点
  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完成,由中建四局承建的聚变能源关键核心装备研发能力提升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这座重要的科研堡垒,加快挺起建筑“脊梁”。
  该项目位于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总建筑面积约2.31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建设高温超导磁体实验平台、高场磁体安全服役性能测试平台、高场磁体风险及可靠性评估平台和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等“三平台一中心”的科研设施,持续抢占聚变研究领域科技制高点,服务国家对聚变能源应用的重大战略。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本项目与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比邻而建,共同构成国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形成显著的科研协同效应。
  “接下去,加速进入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阶段。”项目相关人士介绍,自正式开工以来,项目团队始终秉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的准则,每一处工程细节都凝结着建设者的专业智慧与辛勤付出。
  等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实现聚变堆高场磁体关键技术国际引领,成为高场磁体研究领域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前沿阵地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大幅度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聚变堆的建设和运行保驾护航,也为清洁、安全能源开发提供支撑。
  攻坚克难提前完成项目多个关键节点施工
  在这片建设热土上,面对场地狭小、无市政道路接驳等不利条件,项目团队迎难而上,科学筹划、精心组织施工。通过采取分区施工、流水作业等高效方式,仅用30天就完成了近8万立方米土方外运任务,并提前完成桩基工程和地下结构等多个关键节点施工,为后续工程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高支模施工的巨大挑战面前,项目团队迎难而上。首层轴区层高达18米,高支模搭设面积占施工总面积的40%,安全风险极高。为确保施工安全,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分段满铺钢踏板,提升作业面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引入支模架变形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智能预警,确保架体变形始终受控,实现了高支模施工全过程的精准监测和动态调控。
  在大跨度预应力梁施工中,项目团队更是精益求精,严格把控钢绞线制作、张拉与灌浆的每一道工序。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灌浆料,水灰比精确控制至0.45,确保结构安全稳定,打造品质标杆。
   创新驱动采用“钢筋网+气囊”技术保质量
  笔者了解到,项目建设中,智慧建造体系如数字脉络贯穿全程。施工团队以智能技术推动管理升级。中建智慧安全平台如同24小时“电子安全官”,实现隐患从发现到消除的闭环管理,让安全成为每道工序的内在基因。
  在技术创新方面,项目团队综合应用BIM技术和北斗定位系统,实现了大型钢结构的高精度安装。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技术难题,团队特邀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并创新采用“钢筋网+气囊”组合拦截技术,有效保障了浇筑质量与裂缝控制效果。
  项目还构建了贯穿全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场外验收制”和“三检制”双重保障,对项目经理等关键角色实行“一岗双考”机制。采用网格化管理,确保每道工序有守护者,每个施工环节都在科学掌控之中,用精品工程助力锻造国之重器。 (吴奇 张扬 侯礼进)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