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合肥科学岛迎来“公众科学日”
文章字数:1543


5月17日,合肥科学岛褪去了往日的静谧,迎来了一场属于公众的“科学狂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5年“公众科学日”活动正式开启,被誉为“科研高地”的科学岛向广大市民敞开了大门。从“人造太阳”带来的震撼,到强磁场实验室的神秘,从互动展厅的趣味体验,到科普报告的深度剖析,科学岛用一场“硬核”又“鲜活”的科普盛宴,让科技的魅力触手可及。
从“人造太阳”到强磁场大科学装置“零距离”
“原来这就是‘人造太阳’!它真的能点亮未来吗?”在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前,前来参观的小游客们仰头惊叹。这座高11米、直径8米的庞然大物,正是我国探索清洁能源的“ 国 之 重 器 ”。“EAST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目标是实现可控的‘人造太阳’,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的能源。”现场讲解员介绍道。装置的精密结构以及与屏幕上跳动的等离子体数据,让参观者仿佛置身未来能源的实验室。
移步至混合磁体大厅,一场场精彩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在这里轮番上演,“超导磁悬浮是一种基于超导体材料的磁悬浮技术,核心依赖于超导体的零电阻效应和完全抗磁性,其低成本、高速度特性使其成为未来交通和能源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志愿者在台前通过趣味小实验将原本复杂难懂的科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神奇的科学原理也让前来围观的孩子们发出连连惊呼。
“哇,快来看,这个装置造型太炫酷了!”在展厅另一边,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模型前围满了好奇的游客,“这里是全球稳态磁场强度的巅峰——45.22万高斯,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万倍。在这里,原子和电子的行为会被重新‘编排’。”讲解员解答道,“癌症靶向药研发、新材料合成,甚至唐诗里描写的天气现象,都能通过磁场找到答案。”
展厅与实验室互动中“解码”科技
除了欣赏和了解高端的大科学装置,步入交叉科研楼的智能育种加速展厅,展厅内则是一片绿意盎然之景。从小麦的生长到植物的繁育,再到种植技术的跃升,展桌上的培养皿中培育着五花八门的植物品种,如茶树、黄精、绣球花……当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植株跃然眼前时,不少孩子的眼中都透露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植物在固体培养皿中多长时间能长大?”“我们自己在家也可以种植这些植物吗?”“这些植物和在土地里长大的植物有什么区别?”……面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志愿者们仔细且耐心地解答着。“这些植株在固体培养皿中,通过调控光照、温度、营养,可以让它们呈倍数地进行繁殖。”研究员手持一株甘薯苗解释道,“这种组培技术不仅能复刻优质品种,还能对抗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危机。”
科学秀与影像节让硬核知识“活”起来
走出一栋栋实验楼,循着蜿蜒小路踏进合肥现代科技馆,一场妙趣横生的科学实验秀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原本流动的液体在台前实验老师的手里仿佛被施加了魔法,克服地球引力沿着搅拌棒向上爬升。“哇,真的好神奇!”实验老师们用奇妙的科学实验向小朋友们科普“非牛顿流体”,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立刻生动有趣起来,赢得了台下大朋友和小朋友们的阵阵掌声。
与此同时,馆内其他展厅丰富多彩且充满艺术性的科普展品也获得了不少游客的青睐,从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到前沿科技的最新成果,精妙绝伦的创新设计让原本晦涩艰深的术语化作视觉的诗意。大家徜徉在科学的海洋里,尽情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这场“科普盛宴”背后,是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底气——8个大科学装置在此聚集,4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扎根生长。从“人造太阳”到智能育种,从强磁场到量子通信,科学岛正将“国之重器”化为“民之利器”。科学不是孤岛,它需要与公众“心跳同频”。而今日,这座岛上的每一处展台、每一场实验、每一次惊叹,都在为这份“同频”写下生动的注脚。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