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工作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文章字数:3044
一、背景与研究意义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价值导向。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陪伴者,从传统的“管理者”逐步转变为“育人者”,承担着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多种职责。其中,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常规内容,更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路径。
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渗透使得学生的学习习惯、价值取向和认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内在动力不足。如何从立德树人视角构建积极向上的学风生态,成为高校辅导员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建立相关体系与机制,培优建强辅导员队伍,为更好地进行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提供参考。
二、高校学生学业与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学业问题。1.学习目标功利化。部分学生将学业视为获取文凭和谋求职业的工具,忽视专业挖掘的深层意义,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术兴趣匮乏。例如,一些学生盲目追求“考证”“刷分”,却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热情,导致知识体系碎片化。2.自律能力弱化。对于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参与度下降,自主学习能力退化,陷入“考前突击、考后遗忘”的恶性循环。互联网虽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但也导致学生沉溺于浅层信息浏览,弱化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考能力,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心理压力及学业倦怠。激烈的竞争环境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学生容易陷入“为学而学”的被动状态,缺乏对专业研究的内在认同,出现“躺平”“佛系”等消极心态。学生因“绩点排名”“同辈压力”持续处于高压状态,部分学生甚至因学习效率低下而选择逃避学习。
(二)学风建设问题。1.多元价值观冲击。网络空间中娱乐化、碎片化信息泛滥,与传统课堂的体系化知识传授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疏离感。网络空间中“娱乐至上”等风气削弱学生对学术的敬畏感,部分学生将“网红”“流量”视为成功标杆,偏离求学初心。“速成班”等商业化服务滋生投机心理,部分学生追求即时回报而非长期铺垫、积累。2.教师群体协同性不足。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教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学业指导往往停留在“问题应对”层面,未能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合力。3.评价机制单一。以成绩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体系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求,部分学生因“绩点焦虑”而陷入内卷,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4.家校联动薄弱。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向学校,忽视家庭在价值观引导、学习习惯培养中的作用,难以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三)辅导员工作的实践瓶颈。1.角色定位模糊与精力分散。辅导员日常陷入事务性工作,难以投入足够时间进行深度学业指导,导致工作停留于“救火式干预”。加之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储备,面对学生的专业困惑、科研迷茫,难以提供实质性帮助。2.传统工作方式效率受限。班会、宣讲等传统形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对潜在的学业困难群体缺乏有效帮扶,并且受网络新思想冲击,部分学生对辅导员的引导产生抵触心理,工作难度加大。3.传统角色的内涵亟须改变。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侧重于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其职能逐渐向“育人共同体”的核心角色转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需承担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九大职责。这意味着辅导员必须突破“事务性管理者”的局限,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学业指导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在学风建设中体现文化育人功能。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对策分析
(一)构建价值引领的学业指导体系。1.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课程教学、科研创新中融入学科发展、国内外行业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等内容,引导学生将个人学习目标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结合食品安全等技术创新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2.实施分层分类指导策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群体制定差异化指导方案。一年级需要关注本科的适应性教育及综合发展目标制定,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且指定未来四年的学习目标;二年级则需要加强专业认同并且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与实践活动;三年级则需要鼓励保研、考研及满足除毕业论文以外的所有毕业要求;四年级需要注重完成毕业论文,升学同学衔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科研,就业同学则要引导其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鼓励其到基层工作,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3.推行综合性评价。学期末课程考核可以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增加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等过程性考核指标权重,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打造协同联动的学风建设机制。1.建立“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共同体。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学风督导,班主任定期组织学业答疑,与辅导员共同识别潜在的学业危机,针对挂科率高、科研参与度低等群体制定帮扶方案。2.发挥朋辈教育的帮扶效应。通过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经验分享等形式,构建互助型学习文化,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3.家校协同共育。建立家校联系线上平台,班主任定期推送学生学习及生活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子女心理健康与价值观塑造。
(三)创新新媒体时代工作方法。1.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学业风险。通过课堂考勤情况、作业提交率等学业数据,分析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成效,通过事前预防为学生学习保驾护航。2.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社区: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单词打卡”等活动,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同时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形式传播优秀学子的成长故事,增强榜样示范效应。
(四)提升辅导员专业育人能力。1.培训与研修。应定期开展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与学风建设创新专项培训,覆盖教育学、心理学、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培优建强辅导员队伍。2.理论结合实践。鼓励辅导员申报学风建设微课题,通过深入研究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普适方法。3.定期回访帮扶学生。班主任、辅导员与存在学业问题的学生共同拟定短期及长期目标,通过定期回访与正向激励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鼓励增强学生自治能力。鼓励学生针对学习效率低、学习动力不足、图书馆占座、课堂手机使用频率高等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优秀建议纳入学院管理方案,增强学生对于学风建设的参与感。
四、结论与思考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本质上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教育实践。辅导员需要超越“管理者”的角色局限,以“知心者”“育人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在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中渗透价值引领。未来的探索需避免将学业简化为技能与技术训练,而应回归成长与成才教育,高校既要通过相应制度维持学习秩序,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继承谈心谈话、榜样示范等有效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新媒体时代关于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的新方法。
优良学风的形成不仅依赖学生的自觉性,更需要辅导员、专业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新格局,真正实现“立德”与“树人”有机统一,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智慧农业学院(研究院)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价值导向。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陪伴者,从传统的“管理者”逐步转变为“育人者”,承担着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多种职责。其中,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常规内容,更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路径。
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渗透使得学生的学习习惯、价值取向和认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内在动力不足。如何从立德树人视角构建积极向上的学风生态,成为高校辅导员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建立相关体系与机制,培优建强辅导员队伍,为更好地进行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提供参考。
二、高校学生学业与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学业问题。1.学习目标功利化。部分学生将学业视为获取文凭和谋求职业的工具,忽视专业挖掘的深层意义,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术兴趣匮乏。例如,一些学生盲目追求“考证”“刷分”,却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热情,导致知识体系碎片化。2.自律能力弱化。对于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参与度下降,自主学习能力退化,陷入“考前突击、考后遗忘”的恶性循环。互联网虽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但也导致学生沉溺于浅层信息浏览,弱化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考能力,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心理压力及学业倦怠。激烈的竞争环境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学生容易陷入“为学而学”的被动状态,缺乏对专业研究的内在认同,出现“躺平”“佛系”等消极心态。学生因“绩点排名”“同辈压力”持续处于高压状态,部分学生甚至因学习效率低下而选择逃避学习。
(二)学风建设问题。1.多元价值观冲击。网络空间中娱乐化、碎片化信息泛滥,与传统课堂的体系化知识传授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疏离感。网络空间中“娱乐至上”等风气削弱学生对学术的敬畏感,部分学生将“网红”“流量”视为成功标杆,偏离求学初心。“速成班”等商业化服务滋生投机心理,部分学生追求即时回报而非长期铺垫、积累。2.教师群体协同性不足。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教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学业指导往往停留在“问题应对”层面,未能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合力。3.评价机制单一。以成绩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体系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求,部分学生因“绩点焦虑”而陷入内卷,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4.家校联动薄弱。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向学校,忽视家庭在价值观引导、学习习惯培养中的作用,难以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三)辅导员工作的实践瓶颈。1.角色定位模糊与精力分散。辅导员日常陷入事务性工作,难以投入足够时间进行深度学业指导,导致工作停留于“救火式干预”。加之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储备,面对学生的专业困惑、科研迷茫,难以提供实质性帮助。2.传统工作方式效率受限。班会、宣讲等传统形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对潜在的学业困难群体缺乏有效帮扶,并且受网络新思想冲击,部分学生对辅导员的引导产生抵触心理,工作难度加大。3.传统角色的内涵亟须改变。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侧重于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其职能逐渐向“育人共同体”的核心角色转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需承担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九大职责。这意味着辅导员必须突破“事务性管理者”的局限,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学业指导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在学风建设中体现文化育人功能。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对策分析
(一)构建价值引领的学业指导体系。1.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课程教学、科研创新中融入学科发展、国内外行业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等内容,引导学生将个人学习目标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结合食品安全等技术创新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2.实施分层分类指导策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群体制定差异化指导方案。一年级需要关注本科的适应性教育及综合发展目标制定,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且指定未来四年的学习目标;二年级则需要加强专业认同并且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与实践活动;三年级则需要鼓励保研、考研及满足除毕业论文以外的所有毕业要求;四年级需要注重完成毕业论文,升学同学衔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科研,就业同学则要引导其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鼓励其到基层工作,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3.推行综合性评价。学期末课程考核可以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增加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等过程性考核指标权重,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打造协同联动的学风建设机制。1.建立“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共同体。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学风督导,班主任定期组织学业答疑,与辅导员共同识别潜在的学业危机,针对挂科率高、科研参与度低等群体制定帮扶方案。2.发挥朋辈教育的帮扶效应。通过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经验分享等形式,构建互助型学习文化,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3.家校协同共育。建立家校联系线上平台,班主任定期推送学生学习及生活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子女心理健康与价值观塑造。
(三)创新新媒体时代工作方法。1.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学业风险。通过课堂考勤情况、作业提交率等学业数据,分析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成效,通过事前预防为学生学习保驾护航。2.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社区: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单词打卡”等活动,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同时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形式传播优秀学子的成长故事,增强榜样示范效应。
(四)提升辅导员专业育人能力。1.培训与研修。应定期开展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与学风建设创新专项培训,覆盖教育学、心理学、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培优建强辅导员队伍。2.理论结合实践。鼓励辅导员申报学风建设微课题,通过深入研究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普适方法。3.定期回访帮扶学生。班主任、辅导员与存在学业问题的学生共同拟定短期及长期目标,通过定期回访与正向激励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鼓励增强学生自治能力。鼓励学生针对学习效率低、学习动力不足、图书馆占座、课堂手机使用频率高等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优秀建议纳入学院管理方案,增强学生对于学风建设的参与感。
四、结论与思考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本质上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教育实践。辅导员需要超越“管理者”的角色局限,以“知心者”“育人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在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中渗透价值引领。未来的探索需避免将学业简化为技能与技术训练,而应回归成长与成才教育,高校既要通过相应制度维持学习秩序,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继承谈心谈话、榜样示范等有效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新媒体时代关于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的新方法。
优良学风的形成不仅依赖学生的自觉性,更需要辅导员、专业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新格局,真正实现“立德”与“树人”有机统一,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智慧农业学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