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守护心灵之窗 防控近视有方
文章字数:1831
在我们感知五彩斑斓世界的旅途中,眼睛犹如一台精密的摄像机,具有不同距离聚焦成像的功能,屈光系统则是其核心部件,使我们得以清晰地捕捉每一个细节。当屈光系统出现微妙的偏差时,照片就自带“模糊滤镜”。近视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群体近视率不断上升,并逐渐向低年龄儿童发展,影响学习、生活和将来的职业选择。那么,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控制近视呢?让我们携手揭开近视的神秘面纱,共同踏上一段关于视觉健康的探索之旅。
一、什么是近视
近视是指当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远处物体不能清晰地在视网膜上成像。简单来说,就是眼睛看远处的东西变得模糊不清。
二、近视的原因及发展过程
近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或双方都近视,子女近视风险增加。高度近视(>600度)的遗传倾向更明显,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模式有关。然而,遗传不是近视的主要原因。
2.环境与行为因素:缺乏户外活动和近距离长时间用眼是导致近视的最重要的原因。此外,采光照明不足、读写姿势不正确、睡眠不足、人工照明时间过长、饮食不均衡等也会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
3.眼球结构异常:在眼轴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如眼轴长度异常,角膜或晶状体曲率异常等,都会引发近视。
4.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教育的“内卷化”等,均会直接或间接增加近视的风险。
近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如果孩子在早期出现了近视的迹象,如看远处物体时眯眼、频繁眨眼、揉眼睛等,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如果近视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近视度数会不断加深,甚至可能发展成为高度近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眼部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严重影响视力健康。
三、近视防控措施
学生作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和家长应该起监督作用。
1.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之一。每天应保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增长,从而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幼儿园儿童可以延长户外活动时间至3小时,将更多的保育活动放在户外。在学校时应积极上体育课,课间休息要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周末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打球、跑步、爬山等。周末和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或郊外游玩,让孩子的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2.规范用眼行为:近距离读写30~40分钟之后,应休息10分钟,可通过远眺、轻微活动、户外活动、做眼保健操等方式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眼疲劳。连续视屏时间超过20分钟,起身活动10分钟。在选择屏幕时,尽可能选择大屏幕电子产品,投影仪的观看距离应在3米以上;电视的观看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电脑的水平观看距离不小于50cm,手机的观看距离不小于40cm。
3.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书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保持“一拳一尺一寸”,即胸口离桌沿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学校和家庭可配备可调节式课桌椅,定期调整与孩子的身高相匹配,确保孩子保证正确坐姿。
4.采光照明良好:孩子学习环境的照明应充足且均匀,白天光线不足或夜晚看书写字时,使用台灯读写,台灯放置于写字手对侧前方,顶灯同时打开。
5.确保充足睡眠: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孩子卧室不摆放电视、电脑,夜间使用避光窗帘,不开夜灯睡觉,避免或者减少暴露在高亮度、富蓝光的电子产品光线下。
6.均衡膳食: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A、B1、B2、C以及微量元素锌、铬等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鱼类、蛋类、豆类等,这些食物对眼睛的健康有益。
7.定期检查:建议父母每半年带孩子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建立屈光档案,了解孩子远视储备量变化,每6-12个月查眼轴、角膜曲率及屈光度。若发现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快,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医学干预措施,尽早预防,有效控制。当然,远视储备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一点不消耗就好。如果远视储备消耗迟滞,如一个10岁的孩子还有300度远视,可能需要进行医学干预。
总之,近视防控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运用科学手段与有效预防措施相结合,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加强户外活动,注意饮食营养,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让我们一起守护心灵之窗,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一、什么是近视
近视是指当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远处物体不能清晰地在视网膜上成像。简单来说,就是眼睛看远处的东西变得模糊不清。
二、近视的原因及发展过程
近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或双方都近视,子女近视风险增加。高度近视(>600度)的遗传倾向更明显,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模式有关。然而,遗传不是近视的主要原因。
2.环境与行为因素:缺乏户外活动和近距离长时间用眼是导致近视的最重要的原因。此外,采光照明不足、读写姿势不正确、睡眠不足、人工照明时间过长、饮食不均衡等也会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
3.眼球结构异常:在眼轴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如眼轴长度异常,角膜或晶状体曲率异常等,都会引发近视。
4.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教育的“内卷化”等,均会直接或间接增加近视的风险。
近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如果孩子在早期出现了近视的迹象,如看远处物体时眯眼、频繁眨眼、揉眼睛等,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如果近视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近视度数会不断加深,甚至可能发展成为高度近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眼部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严重影响视力健康。
三、近视防控措施
学生作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和家长应该起监督作用。
1.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之一。每天应保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增长,从而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幼儿园儿童可以延长户外活动时间至3小时,将更多的保育活动放在户外。在学校时应积极上体育课,课间休息要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周末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打球、跑步、爬山等。周末和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或郊外游玩,让孩子的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2.规范用眼行为:近距离读写30~40分钟之后,应休息10分钟,可通过远眺、轻微活动、户外活动、做眼保健操等方式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眼疲劳。连续视屏时间超过20分钟,起身活动10分钟。在选择屏幕时,尽可能选择大屏幕电子产品,投影仪的观看距离应在3米以上;电视的观看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电脑的水平观看距离不小于50cm,手机的观看距离不小于40cm。
3.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书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保持“一拳一尺一寸”,即胸口离桌沿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学校和家庭可配备可调节式课桌椅,定期调整与孩子的身高相匹配,确保孩子保证正确坐姿。
4.采光照明良好:孩子学习环境的照明应充足且均匀,白天光线不足或夜晚看书写字时,使用台灯读写,台灯放置于写字手对侧前方,顶灯同时打开。
5.确保充足睡眠: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孩子卧室不摆放电视、电脑,夜间使用避光窗帘,不开夜灯睡觉,避免或者减少暴露在高亮度、富蓝光的电子产品光线下。
6.均衡膳食: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A、B1、B2、C以及微量元素锌、铬等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鱼类、蛋类、豆类等,这些食物对眼睛的健康有益。
7.定期检查:建议父母每半年带孩子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建立屈光档案,了解孩子远视储备量变化,每6-12个月查眼轴、角膜曲率及屈光度。若发现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快,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医学干预措施,尽早预防,有效控制。当然,远视储备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一点不消耗就好。如果远视储备消耗迟滞,如一个10岁的孩子还有300度远视,可能需要进行医学干预。
总之,近视防控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运用科学手段与有效预防措施相结合,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加强户外活动,注意饮食营养,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让我们一起守护心灵之窗,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