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合肥“巢湖明月”:
量超融合点亮科创未来 算力底座赋能千行百业
文章字数:1441
    “巢湖明月”超级计算机。


  在合肥高新区燕子河路与大龙山路交口,一座淡蓝色的玻璃立方体建筑在夜幕下熠熠生辉,宛如一颗镶嵌在科创星空中的“明月”。这座名为“巢湖明月”的超级计算中心,不仅是合肥的“最强大脑”,更以超强运算能力,成为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日,记者走进这一算力高地,探秘其如何以“量超融合”的突破性技术,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玻璃立方里的“最强大脑”
  推开“巢湖明月”的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占据四层空间的巨型超级计算机。“它不仅有着科幻片般的外观,更有着超能的实力。”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算力运营中心主任王浩介绍说,“巢湖明月”拥有全国首个万卡集群智能算力3000P,是国内首个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国产算力平台,采用异腾AI硬件及RoCE无损协议组技术,实现超大规模集群训练,标志着中国在自主可控AI算力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国产大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21年打造的巢湖明月-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到2022年打造的巢湖明月-合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再到2024年打造的巢湖明月-合肥量超融合计算中心,这座“玻璃立方”的发展与进步,承载着中国算力自主化的决心。如今,“巢湖明月”已形成集超级计算、人工智能计算、量子计算于一体的异构算力平台,并逐步扩展为覆盖长三角的算力网络,可调度14个省份20余家超算中心的资源,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关键节点。
  科研创新加速器算力赋能千行百业
  算力之所以能成为生产力,不仅在于“最强大脑”的计算能力有多强,更关键在于它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为千行百业赋能。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里,李建刚团队利用“巢湖明月”算力集群的强大计算资源,在托卡马克磁场建模中取得了新进展。无独有偶,依托算力集群底座,“巢湖明月”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算力、模型、数据、生态一站式服务。平台致力于构建多元包容、开放创新的人工智能生态环境,为全球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发者提供丰富的算力资源、高效的模型部署环境、高质量的数据集,逐渐形成多场景解决方案应用生态,拉通供需深度合作,构建高效协同人工智能生态链。据了解,自2021年6月对外服务以来,“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积极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政务等领域,已累计服务700多家科研院所、近6000个用户,累计交付超34.7亿核时的CPU算力、1.56亿卡时的人工智能算力,保障计算任务超1000万次。
  2024年4月,随着3台国产量子计算机接入“巢湖明月”,全球首个“量超融合”计算中心正式启动。这一技术突破将量子计算的并行优势与经典超算的高效数值处理能力相结合,攻克了复杂问题求解的效率瓶颈。
  量子计算如同“闪电侠”,擅长并行处理海量可能性;超算则是“大力士”,精于高强度数值运算。两者融合后,1+1远大于2的效果。例如在气象预测中,传统模型需数小时计算的台风路径,通过量超融合可压缩至分钟级,精度提升30%。
  这一创新不仅推动国产量子芯片、操作系统等上游产业链升级,更在金融风险建模、新材料研发、智能驾驶等领域开辟新场景。量超融合将助力更多量子企业构建“量子计算全球开发者平台”,未来开发者可通过云端调用混合算力,像使用水电一样便捷。
  蓝图落地,逸志拓荒新时代。接下来,合肥量超融合计算中心将以公共服务平台形式对外服务,除自建的3套量子计算平台外,还将接入市场其他量子计算平台,以公共服务形式统筹运营量子计算,推动量子计算在气象预测、金融、生物医药、材料科学、智能汽车、高端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引领合肥量子产业发展。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