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短视频表演性对青年身份建构的作用与影响 张恺芮
文章字数:1731
  摘要:近年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颖的社交平台快速兴起。它以虚拟性、表演性特征影响着青年群体的身份建构方式。短视频不仅让青年有了新的文化表达场域,更通过符号表达和算法机制影响着青年如何认知自我与社会。本文旨在探讨短视频中青年身份建构的符号化实践和带来的作用影响,最后提出辩证思考,青年要在表演性与本真性之间寻找平衡。
  关键词:短视频;拟剧理论;符号互动论;青年身份建构
   一、短视频:青年身份建构的新场域
  欧文·戈夫曼指出,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互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表演。在短视频平台上,个体同样像是在一个被高度媒介化的舞台上进行自我展示。青年群体在这个舞台上策划创作短视频内容,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可以被传播的表演文本,通过叙事的方式来构建意义并塑造自我身份。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的“美妆博主”,可能会使用美颜滤镜、特效等手段来美化外观,普通女孩摇身一变,成为“精致都市女孩”。这种自我形象的建构不仅是对外界期待的回应,也是青年通过媒介技术主动争夺文化资本的过程。当某个唱歌视频点赞爆火以后,参与者获得的不仅仅是受众的关注和流量,还有平台赋予的身份标识,这对青年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潜在的认可。
  二、身份建构的符号化实践
  短视频创作者会通过角色扮演、场景设置等构建起多重社会身份。如今很多青年博主采用一人分饰多角的形式演绎短视频内容,这类内容既有想象创作的,也有接受用户投稿,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但都能够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这种“前台表演”背后,实质上便是通过符号系统的操纵完成自我价值确认。博主通过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和场景符号等的构建,在虚拟世界拥有多重社会身份标识,其中是对现实社会角色的抽象凝练,也是对理想自我的戏剧化投射,比如博主可以在视频中尝试自己现实生活中不敢去做的事情,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这或许也是受众渴望的行为。而用户会通过点赞、评论等互动对特定符号组合比如对学生时代假努力的剧情符号产生共鸣。这种互动回应通过数据体现,让创作者有一种“我能够塑造自己身份”的成就感,获得价值认同,并会将认同感带入现实生活的身份中。同时,青年群体的身份建构不是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他们通过直播与用户实时互动,根据弹幕内容来反馈调整表演内容,甚至运用许多戏剧化的反转来引起共情。在这个过程中,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改进和调整,成为持续流动的表演文本。
  三、技术裹挟下的身份困境
  短视频表演性为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身份建构空间,学生、职场人都可以穿越过去,与历史对话,从中能够得到许多新奇的身份体验,这在过去是难以达到的。但其中也面临着现实和虚拟失衡的问题。前台区域的短视频创作者可能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隐蔽那些属于真实自我却符合对方期望的那部分”。[1]当青年过度依赖虚拟形象获得关注和认可时,可能会出现“线上活跃,线下失语”的社交困境,人际关系变得日益扁平化、表面化,难以拥有深入而真实的情感连接。
  短视频平台拥有强大的算法机制,以流量主导的算法逻辑使得一些青年盲目追求流量,无形中进行了一场“注意力争夺战”——为了迎合算法偏好进行创作,个体的身份表达逐渐趋向同质化,难以展现真实和独特的自己。例如当前许多青年“在短视频平台一边热闹翻拍‘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一边创造着‘尊嘟假嘟’‘栓Q’等模仿孩童口齿不清的语言模因(Meme)。”[2]从这方面来讲,青年的短视频不再是表达自我,流露内心的情感,而是根据市场的流量刻意塑造自己的身份。当青年的个性和独特性逐渐被算法流量消解磨平时,身份建构便会陷入一种机械复制的怪圈,个体生命的多姿多彩也就难以体现。
  四、结语
  青年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多样的身份建构,有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的好处,但是其背后技术资本主导的文化生产机制也需要警惕和注意。在短视频兴起的时代,青年应该注重在虚拟和现实之间保持主体性,清醒地认识到表演性与本真性的辩证关系,在媒介洪流中建立正确的身份认同,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雅楠.戈夫曼“拟剧论”的再思考——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谈起[J].中国报业,2017(08):83-84.
  [2]彭宇灏,王若璇.当代青年短视频中“成人孩童化”的现象表征及其感觉结构分析[J].未来传播,2024,31(06):122-130.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