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价值意蕴
高浩浩
文章字数:267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要举措,更好发挥思政课育人属性,有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文化使命感、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利于培育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纲要”课程侧重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主线中讲解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
   一、利于突出思政属性,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大学生政治意识
  当今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突出,为抵制西方价值观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威胁,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势而生。高校是打好“思想战”“文化战”的主阵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担负文化使命,积极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实现凝心聚力的现实之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在“纲要”课堂进行宣传介绍,结合近现代关于文化的相关史实,如近代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企图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去接受殖民主义的奴化思想,可重点讲解构建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通过列举近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主张,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两创”论、“两个结合”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作出的科学文化选择,妥善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论。诚然,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观点融入近现代关于文化的相关史实,能深化并拓展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增进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以利于突出“纲要”课的思政属性,有利于向大学生们宣传介绍党的创新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学生。
  二、有利于增强师生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厚植师生爱国情怀
  在近代中国,“神州陆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等等喟叹,形象反映出了国人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迷惘与无奈。面对列强的入侵,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阶级都做出了尝试,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资产阶级发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文化等。但最终都没成功,国家前途依然渺茫,可以说在近代,中国人在精神上也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开启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思想文化上,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任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命题,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两个结合”“两创”、新的文化使命、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关于文化发展的要求。质言之,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从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可以明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文化发展的历程。在课堂上宣传介绍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并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结合,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有利于帮助学生领会并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对建成文化强国的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厚植师生爱国情怀。
  三、有利于赓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世界观、思考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的深远影响,并阐释了其在价值认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方面的培育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框架。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纲要”课程,旨在阐明中华民族得以持续发展和传承的精神基因与文化根基,阐释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以及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优势。通过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文化强国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学习和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四、促进“纲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纲要”课,利于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当今智能时代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创建虚拟仿真环境,通过图表、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等手段进行智慧教学。借助数字工具,开展数字化教学创新,制作线上课程、互动平台等,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深入体验和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可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构建具有文化深度与热度的“纲要”课程。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逻辑脉络。可利用新媒体平台上富有文化内涵的视频课融入课堂,如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搜索关于文化建设的专家和学者的公开讲座和示范课程,为课堂提供丰富教学素材;也可开展网络教学,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独立模块嵌入“纲要”课程的网络教学中,如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设置课程讨论、文献阅读、知识竞答、互动教学等子模块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纲要”教育教学紧跟时代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思政课在智能时代高质量发展。
  课题项目:安徽科技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纲要”课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j2024191);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支部建设研究(1921-1937)”(项目编号:2024AH052382);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项目”(项目编号:sztsjh-2024-6-9);安徽科技学院横向科研项目“劳模精神在民营企业中的传承与弘扬”(项目编号:881814)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