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县域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文章字数:1589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为县域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精神载体。推动县域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当前,“县域游”“红色游”正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但县域红色旅游仍然面临着游客对红色文化认知碎片化、革命纪念馆展示形式单一、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缺乏带动消费的能力等主要突出问题。县域应抓住机遇,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发展红色旅游,不断满足人民对于通过旅游消费来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双重需要,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
一、统一标识: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灌输智慧和力量
红色文化的精髓有没有形成记忆,直接关系到游客对于目的地的评价。譬如延安精神中包括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内涵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各地应注重从红色资源中提炼精神标识,激发爱国热情,让游客汲取到智慧和力量,起到既教育国民又团结大众的实际作用,从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一是加强党史和地方志团队学术研究能力。要提炼红色文化核心符号,梳理并清晰展示县域红色文化历史脉络,保护好各乡镇、村红色资源,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不断延伸红色记忆。二是分层阐释好精神价值。可以从历史层面还原革命事件细节、从情感层面挖掘人物个性化故事、从时代层面链接当下乡村振兴实践等这三个角度进行切入,用简洁语言凝练红色文化内涵。三是打造标志性IP形象。可将县名与红色资源相结合设计拟人化IP角色,在公共交通、城市地标嵌入IP形象,打造全县视觉符号体系,体现服务温度。
二、增强内核:打造纪念馆沉浸式游览,推进“红绿”深度融合
革命纪念馆分布在县域众多,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只有打造沉浸式纪念馆,强化科技赋能,变“陈列空间”为“精神剧场”,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吸引力。一方面,需综合利用全息纱幕、环幕投影、VR、AR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游客步入展厅即可“穿越”会议现场,地砖随脚步触发关键决议文字。其次,要增强多感官交互体验,如嗅觉上释放无毒害的硝烟气体,触觉上复原战斗情节等。此外,要让游客代入人物角色,采用数字身份绑定、NPC互动演绎、游客闯关答题等新颖形式增强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用“无声”和“有声”的语言,给游客增加意想不到的人文关怀,如参观结束后根据游客喜好推荐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等。另一方面,红色遗址大多位于生态资源较好的地方,可积极构建馆外生态型精神体验场,发展红色康养,拓宽红色研学内涵。譬如采用低干预设计复原革命场景,利用好青山绿水、竹林景观、溪流湖泊等大自然给予的财富,在生态保护区内设置“移动党史讲堂”“微型长征路”。还可以开展农耕体验,进行生态劳动教育,如开辟“大生产试验田”,让游客在“红”与“绿”中找到精神与自然的共鸣点。
三、创新生态:推动红色文化与县域其他资源相互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挖掘县域旅游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县域其他文化有机融合,共同建立起完备且富有特色的县域形象,以红色旅游带动县域旅游。一是要构建“红色+”共生体系。如“红色+非遗文化”“红色+民俗文化”,在红色遗址中复原非遗技艺,利用传统节日和红色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红色+艺术”“红色+文学”,对红色民居进行创作,开发行进式红色实景剧以及沉浸式剧场表演;二是要打造具有红色基因的消费产品。如将红色文化符号进行味觉转化,推出红色美食;打造如革命指挥部、知青岁月等主题民宿;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形成“红色基因农产品”认证。组织村民用传统技艺制作红色文创,创新销售模式,打通助农通道,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统一标识: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灌输智慧和力量
红色文化的精髓有没有形成记忆,直接关系到游客对于目的地的评价。譬如延安精神中包括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内涵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各地应注重从红色资源中提炼精神标识,激发爱国热情,让游客汲取到智慧和力量,起到既教育国民又团结大众的实际作用,从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一是加强党史和地方志团队学术研究能力。要提炼红色文化核心符号,梳理并清晰展示县域红色文化历史脉络,保护好各乡镇、村红色资源,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不断延伸红色记忆。二是分层阐释好精神价值。可以从历史层面还原革命事件细节、从情感层面挖掘人物个性化故事、从时代层面链接当下乡村振兴实践等这三个角度进行切入,用简洁语言凝练红色文化内涵。三是打造标志性IP形象。可将县名与红色资源相结合设计拟人化IP角色,在公共交通、城市地标嵌入IP形象,打造全县视觉符号体系,体现服务温度。
二、增强内核:打造纪念馆沉浸式游览,推进“红绿”深度融合
革命纪念馆分布在县域众多,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只有打造沉浸式纪念馆,强化科技赋能,变“陈列空间”为“精神剧场”,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吸引力。一方面,需综合利用全息纱幕、环幕投影、VR、AR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游客步入展厅即可“穿越”会议现场,地砖随脚步触发关键决议文字。其次,要增强多感官交互体验,如嗅觉上释放无毒害的硝烟气体,触觉上复原战斗情节等。此外,要让游客代入人物角色,采用数字身份绑定、NPC互动演绎、游客闯关答题等新颖形式增强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用“无声”和“有声”的语言,给游客增加意想不到的人文关怀,如参观结束后根据游客喜好推荐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等。另一方面,红色遗址大多位于生态资源较好的地方,可积极构建馆外生态型精神体验场,发展红色康养,拓宽红色研学内涵。譬如采用低干预设计复原革命场景,利用好青山绿水、竹林景观、溪流湖泊等大自然给予的财富,在生态保护区内设置“移动党史讲堂”“微型长征路”。还可以开展农耕体验,进行生态劳动教育,如开辟“大生产试验田”,让游客在“红”与“绿”中找到精神与自然的共鸣点。
三、创新生态:推动红色文化与县域其他资源相互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挖掘县域旅游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县域其他文化有机融合,共同建立起完备且富有特色的县域形象,以红色旅游带动县域旅游。一是要构建“红色+”共生体系。如“红色+非遗文化”“红色+民俗文化”,在红色遗址中复原非遗技艺,利用传统节日和红色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红色+艺术”“红色+文学”,对红色民居进行创作,开发行进式红色实景剧以及沉浸式剧场表演;二是要打造具有红色基因的消费产品。如将红色文化符号进行味觉转化,推出红色美食;打造如革命指挥部、知青岁月等主题民宿;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形成“红色基因农产品”认证。组织村民用传统技艺制作红色文创,创新销售模式,打通助农通道,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