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文化自信视阈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价值研究
文章字数:1778
在文化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增强文化自信既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的支撑,也是应对文化侵蚀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广泛传播有助于弘扬本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系统研究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价值,能够在构建传播策略时获得更多入手点,助力其更好地传播。
一、汉语言文学的文化根基价值
汉语言文学在产生之初便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既承担着记录与传播文化的功能,又从文化积淀中获取创作养分。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构成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根基价值。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符号,其形成过程是中华文化基因映射和表达的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表意特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先民看待世界与思考世界的观念,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篆隶楷行的形态演变则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和”字蕴含协调共生理念、“孝”字体现伦理秩序观念等。在汉字的独特表意系统支撑下,汉语言文学天然具备文化传承功能,可以成为民族精神延续的活态载体,并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历史记忆的代代相传中,形成文化认同的底层逻辑。
二、民族精神凝聚的纽带价值
民族要发展,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凝聚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只有如此才能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孕育更强的民族合力打下基础。汉语言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化纽带,从古至今发挥着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既有《关雎》《卫风》《九章》《九歌》等描写香草美人意象展现追求美好事物的民族精神,也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歌行》《出塞》等描写边塞豪情展现慷慨激昂、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等描写个人品质展现家国情怀、气节追求的民族精神。通过阅读和鉴赏这些作品,读者能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共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认同感。传播汉语言文学,能为塑造集体记忆、彰显民族性格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做法更能维系文化根脉,让海内外中华儿女通过文学作品实现传统价值的现代表达,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凝聚力。
三、文明对话的桥梁价值
在全球化趋势下,任何走“闭关锁国”发展道路的国家和民族终究会被淘汰出局,只有积极融入其中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文明对话作为促进国际理解重要途径,应该得到有力推动。对于我国而言,做好汉语言文学的国际传播工作有助于为文明对话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世界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比如将汉语言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使东方智慧、处世哲学等传播到其他国家。以《道德经》为例,其在海外已有数百种译本,“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等思维模式由此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传播并不是以文化输出为目标,其本质是展现中华文明的特质,让国际社会深入理解我国爱好和平、胸襟广阔、自信自立等文化风格,进而在文明对话中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四、审美教育的滋养价值
审美教育在引导人们认识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间载体,可以拉近人们在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情感内涵等过程中与“美”的距离,进而在精神世界获得滋养。人们从“大漠孤烟直”中领悟空间美,在“润物细无声”的意境里体悟生命美,在“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怀中认知品格美。这种审美过程实质上是文化基因潜移默化深入内心,其影响不仅会贯穿生命历程,更能让人们持续滋养心灵,既深化对语言艺术的审美理解,又强化对民族的审美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
五、现代转型的创新价值
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其中创造性转化是重要举措,能赋予汉语言文学新的生命力,为夯实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各类创造性实践层出不穷,如网络文学对神话传说重构、影视剧对历史典故改编、数字技术对古籍经典再现等,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了传统汉语言文学强大的现代适应能力,能够在新时代获得良好传播。与此同时,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也通过动漫、影视等形式的改编,赢得了众多受众的欢迎与认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转型并非对原作品的消解,而是通过现代语言和新兴形式阐释文化内核,在保持文化基因稳定性的同时,又增强了其在信息时代的传播效力,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六、结语
汉语言文学具有多维度传播价值,从维系民族认同到促进文明互鉴,从滋养审美心灵到现代转型创新,其价值体系始终与中华文化同频共振,成为夯实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并在传播中超越语言的工具性意义,升华为民族精神彰显、人类文明对话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一、汉语言文学的文化根基价值
汉语言文学在产生之初便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既承担着记录与传播文化的功能,又从文化积淀中获取创作养分。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构成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根基价值。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符号,其形成过程是中华文化基因映射和表达的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表意特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先民看待世界与思考世界的观念,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篆隶楷行的形态演变则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和”字蕴含协调共生理念、“孝”字体现伦理秩序观念等。在汉字的独特表意系统支撑下,汉语言文学天然具备文化传承功能,可以成为民族精神延续的活态载体,并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历史记忆的代代相传中,形成文化认同的底层逻辑。
二、民族精神凝聚的纽带价值
民族要发展,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凝聚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只有如此才能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孕育更强的民族合力打下基础。汉语言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化纽带,从古至今发挥着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既有《关雎》《卫风》《九章》《九歌》等描写香草美人意象展现追求美好事物的民族精神,也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歌行》《出塞》等描写边塞豪情展现慷慨激昂、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等描写个人品质展现家国情怀、气节追求的民族精神。通过阅读和鉴赏这些作品,读者能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共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认同感。传播汉语言文学,能为塑造集体记忆、彰显民族性格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做法更能维系文化根脉,让海内外中华儿女通过文学作品实现传统价值的现代表达,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凝聚力。
三、文明对话的桥梁价值
在全球化趋势下,任何走“闭关锁国”发展道路的国家和民族终究会被淘汰出局,只有积极融入其中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文明对话作为促进国际理解重要途径,应该得到有力推动。对于我国而言,做好汉语言文学的国际传播工作有助于为文明对话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世界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比如将汉语言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使东方智慧、处世哲学等传播到其他国家。以《道德经》为例,其在海外已有数百种译本,“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等思维模式由此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传播并不是以文化输出为目标,其本质是展现中华文明的特质,让国际社会深入理解我国爱好和平、胸襟广阔、自信自立等文化风格,进而在文明对话中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四、审美教育的滋养价值
审美教育在引导人们认识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间载体,可以拉近人们在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情感内涵等过程中与“美”的距离,进而在精神世界获得滋养。人们从“大漠孤烟直”中领悟空间美,在“润物细无声”的意境里体悟生命美,在“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怀中认知品格美。这种审美过程实质上是文化基因潜移默化深入内心,其影响不仅会贯穿生命历程,更能让人们持续滋养心灵,既深化对语言艺术的审美理解,又强化对民族的审美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
五、现代转型的创新价值
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其中创造性转化是重要举措,能赋予汉语言文学新的生命力,为夯实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各类创造性实践层出不穷,如网络文学对神话传说重构、影视剧对历史典故改编、数字技术对古籍经典再现等,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了传统汉语言文学强大的现代适应能力,能够在新时代获得良好传播。与此同时,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也通过动漫、影视等形式的改编,赢得了众多受众的欢迎与认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转型并非对原作品的消解,而是通过现代语言和新兴形式阐释文化内核,在保持文化基因稳定性的同时,又增强了其在信息时代的传播效力,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六、结语
汉语言文学具有多维度传播价值,从维系民族认同到促进文明互鉴,从滋养审美心灵到现代转型创新,其价值体系始终与中华文化同频共振,成为夯实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并在传播中超越语言的工具性意义,升华为民族精神彰显、人类文明对话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