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千年文脉悦跃然新生探秘凤阳县博物馆里的“大明风华”
文章字数:1464

在安徽凤阳,这座以花鼓闻名的小城,一座现代建筑静静矗立于东华路142号,与明中都皇故城遗址遥遥相望。这里,是凤阳县博物馆——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脉络、聚焦大明文化精髓的国家三级博物馆。4月17日,记者走进这座文化殿堂,探寻其如何以文物为媒介,串联起从远古石器时代到钟离古国,再到大明中都的辉煌史诗。
凤阳县博物馆设有3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以“一轴五厅”布局展开历史画卷。一楼三大主厅——历史文化厅、钟离厅、中都厅,陈列着1000余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件(套),每一件都是解码凤阳历史的“钥匙”。
中都皇城的未竟之梦
“要说到我们这里的镇馆之宝,那非这件蟠龙石础莫属。”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一走进展馆序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件重达22.2吨的蟠龙石础,其础面雕饰翔云纹,础槽蟠龙飞舞,尽显皇家气派。此石础出土于明中都皇故城遗址,原为奉天殿柱础,规模远超北京故宫同类文物,印证了明中都“规制之盛,实冠天下”的史书记载。
公元1368年,曾经放过牛、种过田、当过和尚、讨过饭的凤阳人朱元璋,率领家乡贫穷子弟,在元末战乱群雄角逐中取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长达277年的大明王朝。大明中都是朱元璋称帝后在自己家乡悉心营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豪华侈丽的都城。
在中都厅,当年初建伟业的无限风光仿佛跃然眼前,“这里展陈的是明中都时期白玉石栏杆的原件,相较于北京故宫的光板素面栏杆,这座栏杆上则雕有精致的龙、凤花纹,具有观赏价值。明中都奉天殿和明皇陵享殿均有三层栏杆。每层上有望柱,中有栏板,而另一种带有螭首的栏杆,因唇间有出水的小圆孔,故俗称喷水兽,大多用于宫殿台基须弥座上的栏杆,每遇雨天,螭首泄水如喷泉,十分壮观。”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仅从建筑一隅便可感受到当年大明中都的遗址风貌。巧妙的设计,宏伟的造型,让这件文物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穿越千年 彰显展陈之韵
凤阳地处淮河中游,自古以来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从几万年前的下草湾人到西尤旧石器遗址的发现,特别是万年以来,这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成为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夏商周时期,这里是东夷族团淮夷的重要活动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钟离氏在此立国,并称雄江淮;秦汉隋唐时期,此地从“钟离县”升为“濠州郡”;明清是凤阳府治所在地,也是淮河中游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走近历史文化厅,从散发神秘色彩的陶土器皿,到精雕细琢的瓷器,再到名贵奢华的金饰,漫步其间仿佛穿梭历史隧道,透过这些文物洞察凤阳千百年来的风华,连接起凤阳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文明脉络,揭示其在淮河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寻访古城 揭秘钟离国的神秘面纱
凤阳除了是为人熟知的明中都皇城遗址地以外,同时,还是春秋时期钟离国故城遗址。但关于钟离古国的历史鲜见于史料,在“钟离厅”内,一组春秋青铜编钟静默无言,却仿佛奏响着千年前钟离古国的礼乐华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舒城、凤阳、蚌埠等地发现并考古发掘了一批钟离国君王墓葬,馆内陈列着当时出土的多种类型的青铜器,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珍贵文物,填补了有关钟离国实物史料的空白,揭开了钟离国的神秘面纱。
在这里,每一块城砖都在呼吸,每一段纹饰都在低语,原来我们脚下沉睡着一个如此鲜活的大明。或许,这正是凤阳县博物馆最动人的魅力——它不仅是历史的保管者,更是文明基因的激活者,让每个来访者都能在时空交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这座县级博物馆,正以文物为纽带,书写着一座城市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的壮丽诗篇。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歇,凤阳县博物馆正以开放之姿,邀世界共赴一场文明之约。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