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中专教育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探究
文章字数:5188
摘要:本文以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中专班学员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为核心进行论述,以慈孝文化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分析了京郊延庆农民慈孝文化教育中问题,并对开展慈孝文化教育提出了系统思考,体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思政教育的时代特点,为探讨农民的德育教育做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中专;慈孝文化教育;探究
百善孝为先,“慈孝”源于心灵之美,“慈孝”被视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刻在中国人生命基因里的一种文化自觉,形成中华民族以孝修身立命,以慈爱树家风,并盛行数千年。
一、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中专教育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背景
(一)慈孝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
中国自古被称作礼仪之邦,慈孝文化在中国产生久远,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阐释“孝”的专著《孝经》《孝经》云:“人之行,莫大于孝。罪莫大于不孝。”慈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适合中国特有的国情,符合儒家思想、儒家伦理,表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1]。
(二)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下慈孝文化教育指明方向
慈孝文化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是巨大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开展慈孝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中专教育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数据显示,北京已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京郊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凸显。京郊延庆,拥有着丰富的慈孝文化,境内的大庄科乡慈母川村建有“慈孝堂”和汉家川村被誉为“钟离故里”,沈家营镇冯庄村被誉为“厚德村”,这些资源都是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优秀教材,依据《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延庆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慈孝文化教育,在延庆农民中专教育中,持续开展了系列的慈孝文化教育活动,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也提高农民对慈孝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具体来说,在京郊延庆农民中进行慈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如下:
(一)进行慈孝文化教育有利于京郊农民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1、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京郊延庆农村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增多,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需要,开展慈孝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子女对老人的关爱,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减轻社会养老压力。
2、有利于解决京郊农民家庭矛盾。当前京郊延庆农村存在一些子女不赡养老人等家庭矛盾,慈孝文化教育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有利于促进老人心理健康。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缓解农民心理压力与焦虑,促进了农民心理健康,强调感恩和关爱,增强农民对慈孝文化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慈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农村进行慈孝文化教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
慈孝文化是农村传统美德的核心,开展慈孝文化教育,可以传承和延续乡土文化,增强村民对家乡文化及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农村开展慈孝文化教育契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助于农民形成尊重长辈、关爱亲人的道德观念,提升农民个人品德和综合素质道德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
开展慈孝文化教育能够弘扬慈孝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推动乡村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形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学员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在京郊延庆农民学员中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加社会实践等环节,为探索京郊慈孝文化教育做出积极的探索。
(一)组织农民学员到慈母川慈孝堂进行慈孝文化考察学习
延庆大庄科乡慈母川村有慈孝文化展示区,组织农民学员参观考察慈孝堂,学习慈孝文化内涵,感受浓厚的慈孝文化氛围。
1、感受慈孝堂建筑特色。
慈孝堂是传承慈孝文化的重要场所,慈孝堂采用传统古建筑风格,古色古香,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文化氛围。墙上雕刻国学经典中关于慈孝的名言警句,感受了古朴慈孝文化建筑风格引导学员感悟慈孝文化精髓。
2、通过慈孝文化雕塑感受慈孝文化主题。
慈母川村村口立有慈孝雕塑,汉家川村村口立有汉钟离雕塑,都生动地展现慈孝文化主题,吸引学员关注慈孝文化。
3、通过观看浮雕墙中的二十四孝故事感受慈孝文化氛围。
慈母川村把二十四孝图以浮雕形式生动呈现给大家,展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经典故事,感受慈孝文化氛围。
慈母川村结合现代生活,新编了二十四孝图彩绘,展示新二十四孝故事,更贴近农民教育实际。
4、讲述“钟离辞母”的故事,体现深厚的慈孝情感。
慈母川村有汉钟离传说,村内慈孝堂内供奉汉钟离及其母亲的塑像,向学员讲述“钟离辞母”的故事,体现深厚的慈孝情感。
5、参与慈孝文化教育与活动。
在慈母川村的慈孝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授慈孝文化公开课,文艺团队在慈孝堂前演慈孝节目,在“孝亲节”“慈孝日”等节日,组织农民参加敬老爱老活动,弘扬了慈孝文化,提升了农民对慈孝的理解和认识。
(二)申报项目让慈孝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为了弘扬慈孝文化,2023年慈孝文化教育团队的老师,联合大庄科乡教委开展了慈孝文化传承项目,以农民中专班学员和大庄科乡志愿服务队为主体,以慈母川村慈孝文化传承为内容,向延庆区共青团委和延庆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分别申请了慈孝文化传承项目, 项目的内容有服务民生、智慧助老、关爱服务等,项目实施中,组织学员到敬老院与养老院,通过节日慰问、节目演出、爱心帮扶等活动,让慈孝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三)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慈孝文化教育公益活动
从2019年开始开展敬老爱老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服务队参与到慈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把传承慈孝文化当成了志愿者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志愿服务队在活动中把传播慈孝文化作为团队的一项任务,在2023年组织开展了8场以敬老、孝老为内容的慈孝文化志愿活动,志愿者深入敬老院和社区,为老人们庆生、理发、打扫卫生,在实践中践行和传承了慈孝文化,为乡村文明添彩。
(四)开展慈孝文化教育课题研究
2023年农民慈孝文化教育教师团队申报了《京郊农民中专班融合地方慈孝文化资源提升学员核心素养实践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带领学员到慈母川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出发前进行活动部署,实践活动中由课题组成员召开“慈孝”文化实践活动研讨会,解析“慈”与“孝”涵义,由农民学员介绍慈孝堂,讲慈孝故事,诵读慈孝文化教育的诗文,在慈孝文化教育课题研究中,弘扬了本土慈孝文化。
(五)开发慈孝文化教育课程活动
为推进慈孝文化向更广的方向发展,农民慈孝文化教育教师团队在科研的基础上,开发了系列慈孝文化课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孝文化》《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家文化》等为内容的系列慈孝文化课程,并进入农民学员课堂。在面塑与剪纸课等手工艺课程中,进行以慈孝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创作活动,学员们采用面塑与剪纸等非遗文化传授慈孝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传承了非遗制作技能,制作了慈孝文化作品,同时刻画了慈孝故事、敬老人物、新时代楷模,讲述了慈孝文化的故事,给慈孝文化传承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六)开展慈孝文化班级主题教育活动
每逢重阳节,教师们利用农民中专班的班级活动课程与德育教育阵地,开展系列的慈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老年人活动,讲慈孝故事、组织学员走进敬老院、养老院,开展敬老、爱老文艺演出活动,从而践行慈孝文化,让慈孝文化在学员心中扎根。
三、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开展农民慈孝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承慈孝文化是京郊延庆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京郊延庆农民慈孝文化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慈孝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北京郊区及郊区农村在慈孝文化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二)慈孝文化教育内容创新不足
慈孝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不足,这与北京快速现代化的进程脱节,部分慈孝文化教育内容过于传统,一些传统的慈孝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创新,与现代北京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足,导致年轻人难以对慈孝文化教育内容产生共鸣,也容易导致年轻人对慈孝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下降。
(三)慈孝文化教育实践机会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慈孝文化教育实践机会不足,造成京郊慈孝文化教育理论教育与实际践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学员将慈孝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存在脱节现象。
成人学校等教育部门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法,使得在慈孝文化教育中缺乏互动性,难以激发农民学员的学习兴趣。
(四)慈孝文化教育中社会参与度不足
开展慈孝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庭、社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目前京郊慈孝文化教育机制及多方合作制度还不够完善。
(五)慈孝文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不足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农民学员,他们对慈孝文化的需求和理解有许多不同,但现有的教育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到其个性化需求。
(六)慈孝文化教育评估机制不完善
京郊延庆目前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来衡量农民学员的慈孝文化教育的效果,难以量化教育成果,并进行针对性地改进。
四、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学员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思考
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慈孝文化教育的任重而道远,最终要让农民学员从内心生起孝心,力行孝道,并非轻易能至,这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具有京郊区域特色的慈孝文化教育文化品牌。新时代下在京郊延庆农民学员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思考如下:
(一)需要下大力气净化社会风气,构建新时代慈孝文化价值观
慈孝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享受成风,道德观念淡薄,要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社会风气,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把慈孝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融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构建新时代的慈孝文化价值观。
(二)需要建立慈孝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克服当前慈孝文化教育中的弊端
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建立慈孝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克服当前慈孝文化教育中的弊端,改变慈孝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创新慈孝文化教育内容,增加慈孝文化教育实践机会,改变慈孝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社会参与度不高以及个性化教育缺失等问题,建立并完善慈孝文化教育评估机制,增加慈孝文化教育课程和师资力量,使得京郊延庆慈孝文化教育走上快车道。
(三)需要全社会重视慈孝文化教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目前在我国进入老年社会的大背景下,慈孝文化的普及是热门的话题,新时代下需要全社会重视慈孝文化,慈孝文化回归也已经引起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要持续不断推出慈孝文化教育新活动、新内容,完善慈孝文化传承项目与课程,将慈孝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慈孝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四)需要持续倡导慈孝文化,加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倡导慈孝文化教育,要求年轻人多回家看看,各级政府及部门需要表彰“慈孝人家”,倡导“慈孝”家风,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新风尚。
(五)需要培养农民的慈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孝文化
慈孝文化是一种“烟火气”,就存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点滴里。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一个问候、一句祝福、一件衣服、一顿晚饭,细微处才见真情;如今京郊延庆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孩子,都应该践行慈孝文化,并代代相传。
(六)需要营造浓厚的慈孝文化氛围,增加慈孝文化吸引力
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结合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多渠道传播慈孝文化,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制作宣传广告,制定宣传推广计划,设计慈孝文化宣传册、海报、视频等,详细介绍慈孝文化厚重的历史、故事和人物,通过多渠道宣传,提高慈孝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
(七)需要打造慈孝文化品牌,彰显慈孝文化魅力
慈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伦理起点,慈孝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大家熟悉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竭尽全力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应通过教育机构、宣传部门等合作推广,将慈孝文化故事化呈现并融入当地故事传说,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外界,定期举办慈孝文化活动节、慈孝文化讲座、慈孝文化展览等活动,创新慈孝文化新资源,吸引游客和媒体关注,共同推广慈孝文化,使慈孝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慈孝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品牌,并走向世界。
五、结语
总之,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下为把慈孝文化这种“东方魔力”发扬光大,是文化教育传承的根本任务,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通过加强孝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的浓厚风尚,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农民潜移默化接受慈孝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慈善教育论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31-32.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中专;慈孝文化教育;探究
百善孝为先,“慈孝”源于心灵之美,“慈孝”被视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刻在中国人生命基因里的一种文化自觉,形成中华民族以孝修身立命,以慈爱树家风,并盛行数千年。
一、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中专教育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背景
(一)慈孝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
中国自古被称作礼仪之邦,慈孝文化在中国产生久远,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阐释“孝”的专著《孝经》《孝经》云:“人之行,莫大于孝。罪莫大于不孝。”慈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适合中国特有的国情,符合儒家思想、儒家伦理,表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1]。
(二)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下慈孝文化教育指明方向
慈孝文化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是巨大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开展慈孝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中专教育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数据显示,北京已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京郊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凸显。京郊延庆,拥有着丰富的慈孝文化,境内的大庄科乡慈母川村建有“慈孝堂”和汉家川村被誉为“钟离故里”,沈家营镇冯庄村被誉为“厚德村”,这些资源都是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优秀教材,依据《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延庆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慈孝文化教育,在延庆农民中专教育中,持续开展了系列的慈孝文化教育活动,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也提高农民对慈孝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具体来说,在京郊延庆农民中进行慈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如下:
(一)进行慈孝文化教育有利于京郊农民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1、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京郊延庆农村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增多,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需要,开展慈孝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子女对老人的关爱,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减轻社会养老压力。
2、有利于解决京郊农民家庭矛盾。当前京郊延庆农村存在一些子女不赡养老人等家庭矛盾,慈孝文化教育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有利于促进老人心理健康。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缓解农民心理压力与焦虑,促进了农民心理健康,强调感恩和关爱,增强农民对慈孝文化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慈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农村进行慈孝文化教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
慈孝文化是农村传统美德的核心,开展慈孝文化教育,可以传承和延续乡土文化,增强村民对家乡文化及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农村开展慈孝文化教育契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助于农民形成尊重长辈、关爱亲人的道德观念,提升农民个人品德和综合素质道德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
开展慈孝文化教育能够弘扬慈孝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推动乡村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形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学员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在京郊延庆农民学员中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加社会实践等环节,为探索京郊慈孝文化教育做出积极的探索。
(一)组织农民学员到慈母川慈孝堂进行慈孝文化考察学习
延庆大庄科乡慈母川村有慈孝文化展示区,组织农民学员参观考察慈孝堂,学习慈孝文化内涵,感受浓厚的慈孝文化氛围。
1、感受慈孝堂建筑特色。
慈孝堂是传承慈孝文化的重要场所,慈孝堂采用传统古建筑风格,古色古香,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文化氛围。墙上雕刻国学经典中关于慈孝的名言警句,感受了古朴慈孝文化建筑风格引导学员感悟慈孝文化精髓。
2、通过慈孝文化雕塑感受慈孝文化主题。
慈母川村村口立有慈孝雕塑,汉家川村村口立有汉钟离雕塑,都生动地展现慈孝文化主题,吸引学员关注慈孝文化。
3、通过观看浮雕墙中的二十四孝故事感受慈孝文化氛围。
慈母川村把二十四孝图以浮雕形式生动呈现给大家,展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经典故事,感受慈孝文化氛围。
慈母川村结合现代生活,新编了二十四孝图彩绘,展示新二十四孝故事,更贴近农民教育实际。
4、讲述“钟离辞母”的故事,体现深厚的慈孝情感。
慈母川村有汉钟离传说,村内慈孝堂内供奉汉钟离及其母亲的塑像,向学员讲述“钟离辞母”的故事,体现深厚的慈孝情感。
5、参与慈孝文化教育与活动。
在慈母川村的慈孝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授慈孝文化公开课,文艺团队在慈孝堂前演慈孝节目,在“孝亲节”“慈孝日”等节日,组织农民参加敬老爱老活动,弘扬了慈孝文化,提升了农民对慈孝的理解和认识。
(二)申报项目让慈孝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为了弘扬慈孝文化,2023年慈孝文化教育团队的老师,联合大庄科乡教委开展了慈孝文化传承项目,以农民中专班学员和大庄科乡志愿服务队为主体,以慈母川村慈孝文化传承为内容,向延庆区共青团委和延庆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分别申请了慈孝文化传承项目, 项目的内容有服务民生、智慧助老、关爱服务等,项目实施中,组织学员到敬老院与养老院,通过节日慰问、节目演出、爱心帮扶等活动,让慈孝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三)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慈孝文化教育公益活动
从2019年开始开展敬老爱老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服务队参与到慈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把传承慈孝文化当成了志愿者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志愿服务队在活动中把传播慈孝文化作为团队的一项任务,在2023年组织开展了8场以敬老、孝老为内容的慈孝文化志愿活动,志愿者深入敬老院和社区,为老人们庆生、理发、打扫卫生,在实践中践行和传承了慈孝文化,为乡村文明添彩。
(四)开展慈孝文化教育课题研究
2023年农民慈孝文化教育教师团队申报了《京郊农民中专班融合地方慈孝文化资源提升学员核心素养实践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带领学员到慈母川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出发前进行活动部署,实践活动中由课题组成员召开“慈孝”文化实践活动研讨会,解析“慈”与“孝”涵义,由农民学员介绍慈孝堂,讲慈孝故事,诵读慈孝文化教育的诗文,在慈孝文化教育课题研究中,弘扬了本土慈孝文化。
(五)开发慈孝文化教育课程活动
为推进慈孝文化向更广的方向发展,农民慈孝文化教育教师团队在科研的基础上,开发了系列慈孝文化课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孝文化》《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家文化》等为内容的系列慈孝文化课程,并进入农民学员课堂。在面塑与剪纸课等手工艺课程中,进行以慈孝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创作活动,学员们采用面塑与剪纸等非遗文化传授慈孝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传承了非遗制作技能,制作了慈孝文化作品,同时刻画了慈孝故事、敬老人物、新时代楷模,讲述了慈孝文化的故事,给慈孝文化传承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六)开展慈孝文化班级主题教育活动
每逢重阳节,教师们利用农民中专班的班级活动课程与德育教育阵地,开展系列的慈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老年人活动,讲慈孝故事、组织学员走进敬老院、养老院,开展敬老、爱老文艺演出活动,从而践行慈孝文化,让慈孝文化在学员心中扎根。
三、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开展农民慈孝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承慈孝文化是京郊延庆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京郊延庆农民慈孝文化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慈孝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北京郊区及郊区农村在慈孝文化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二)慈孝文化教育内容创新不足
慈孝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不足,这与北京快速现代化的进程脱节,部分慈孝文化教育内容过于传统,一些传统的慈孝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创新,与现代北京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足,导致年轻人难以对慈孝文化教育内容产生共鸣,也容易导致年轻人对慈孝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下降。
(三)慈孝文化教育实践机会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慈孝文化教育实践机会不足,造成京郊慈孝文化教育理论教育与实际践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学员将慈孝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存在脱节现象。
成人学校等教育部门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法,使得在慈孝文化教育中缺乏互动性,难以激发农民学员的学习兴趣。
(四)慈孝文化教育中社会参与度不足
开展慈孝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庭、社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目前京郊慈孝文化教育机制及多方合作制度还不够完善。
(五)慈孝文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不足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农民学员,他们对慈孝文化的需求和理解有许多不同,但现有的教育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到其个性化需求。
(六)慈孝文化教育评估机制不完善
京郊延庆目前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来衡量农民学员的慈孝文化教育的效果,难以量化教育成果,并进行针对性地改进。
四、新时代下京郊延庆农民学员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思考
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慈孝文化教育的任重而道远,最终要让农民学员从内心生起孝心,力行孝道,并非轻易能至,这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具有京郊区域特色的慈孝文化教育文化品牌。新时代下在京郊延庆农民学员中开展慈孝文化教育的思考如下:
(一)需要下大力气净化社会风气,构建新时代慈孝文化价值观
慈孝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享受成风,道德观念淡薄,要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社会风气,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把慈孝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融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构建新时代的慈孝文化价值观。
(二)需要建立慈孝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克服当前慈孝文化教育中的弊端
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建立慈孝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克服当前慈孝文化教育中的弊端,改变慈孝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创新慈孝文化教育内容,增加慈孝文化教育实践机会,改变慈孝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社会参与度不高以及个性化教育缺失等问题,建立并完善慈孝文化教育评估机制,增加慈孝文化教育课程和师资力量,使得京郊延庆慈孝文化教育走上快车道。
(三)需要全社会重视慈孝文化教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目前在我国进入老年社会的大背景下,慈孝文化的普及是热门的话题,新时代下需要全社会重视慈孝文化,慈孝文化回归也已经引起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要持续不断推出慈孝文化教育新活动、新内容,完善慈孝文化传承项目与课程,将慈孝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慈孝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四)需要持续倡导慈孝文化,加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倡导慈孝文化教育,要求年轻人多回家看看,各级政府及部门需要表彰“慈孝人家”,倡导“慈孝”家风,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新风尚。
(五)需要培养农民的慈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孝文化
慈孝文化是一种“烟火气”,就存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点滴里。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一个问候、一句祝福、一件衣服、一顿晚饭,细微处才见真情;如今京郊延庆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孩子,都应该践行慈孝文化,并代代相传。
(六)需要营造浓厚的慈孝文化氛围,增加慈孝文化吸引力
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结合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多渠道传播慈孝文化,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制作宣传广告,制定宣传推广计划,设计慈孝文化宣传册、海报、视频等,详细介绍慈孝文化厚重的历史、故事和人物,通过多渠道宣传,提高慈孝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
(七)需要打造慈孝文化品牌,彰显慈孝文化魅力
慈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伦理起点,慈孝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大家熟悉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竭尽全力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应通过教育机构、宣传部门等合作推广,将慈孝文化故事化呈现并融入当地故事传说,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外界,定期举办慈孝文化活动节、慈孝文化讲座、慈孝文化展览等活动,创新慈孝文化新资源,吸引游客和媒体关注,共同推广慈孝文化,使慈孝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慈孝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品牌,并走向世界。
五、结语
总之,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下为把慈孝文化这种“东方魔力”发扬光大,是文化教育传承的根本任务,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通过加强孝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的浓厚风尚,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农民潜移默化接受慈孝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慈善教育论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