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论“第二个结合”的三维探析:价值意涵 历史渊源 实践进路
周嘉成
文章字数:5291

   摘要:“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从三个维度去展开研究,即价值意涵、历史渊源、实践进路。就价值意涵而言,“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必然之举、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就历史渊源而言,“第二个结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语言逻辑层面的结构性对照到内容框架层面的建设性发展到理论意境层面的创新性升华。就实践进路而言,锚定“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细致剖析中华传统文化、团结凝聚文化主体性。研究“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涵、历史渊源、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魂脉;根脉;“第二个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第二个结合”的发展历程绝非凭空而生、毫无根基的偶然拼凑,而是源于二者相互融通、彼此依存、内在契合的精妙逻辑,二者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必由之路。研究“第二个结合”需要立足自身的逻辑,即什么是“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发展历程、怎么实现“第二个结合”工作的核心主题。  
   一、“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涵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2]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焕发传统文化生命活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反对固守经典语句的教条主义,坚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3]。“第二个结合”作为内在要求,既助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根生长,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精华,二者结合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为其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文化涵养与智慧支撑。  
  “第二个结合”最初内化于“第一个结合”,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需求逐步分化并凸显独特重要性。这种分化并非削弱“第一个结合”,而是通过深化“第二个结合”为其注入新意境,实现二者相互契合。正如“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4],“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诠释与实践创新:既让马克思主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丰富理论内涵,又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动力,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筑牢文化主体性根基。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契合搭建了桥梁。  
  (二)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必然之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滋养。尽管其底蕴深厚、活力传承至今,但毕竟源于古代特定生产模式,受历史条件限制。如何让它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是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作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其一,从“以民为本”到“民主”的演变。传统文化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体现了高度契合。其二,从“民族一统”到“多元一体格局”的转变。中华传统文化有“中华一统”观念,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民族平等团结、构建一体格局,这一转变保障各民族人民利益。其三,从“安居乐业”到“共同富裕”的转变。古代统治者和思想家追求人民安居乐业,如“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等。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共同富裕”,革新生产关系,诠释理想社会。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注入真理力量,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指引传统文明实现现代新生。  
  (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合作共赢旗帜。与西方式现代化“物欲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7]。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被视为“唯一”“普遍”,限制全球发展路径探索。随着时代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凸显,西方模式局限性暴露,构建新现代化话语体系成为普遍共识。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如《治安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本”思想,以及“和谐之道,乃国之大纲,失和则乱生”的“以和为美”理念,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独特轮廓与对世界现代化的创新突破。“第二个结合”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科学命题与主动选择。  
   二、“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渊源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8]“第二个结合”的演进历程经历了一个多维度的转变,从开始语言结构的类比阶段,逐步深入到内容的实质性构建与发展,最终实现了理论层面的突破性创新与升华。  
   (一)语言逻辑层面的结构性比照
  西方语言构建话语体系侧重个体、分离性词汇,中华传统语言则重整体、关联性结构。这种差异,有助于理解“第二个结合”在文化与思想层面的意义价值。  
  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不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理论代沟。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需贴合国情与民众需求。“五四运动”时,李大钊、陈独秀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现实问题,但受限于当时认知,对其理解尚浅。于是,他们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民众熟悉表述。如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时,关联传统文化“仁政”“民本”思想,强调社会和谐稳定;实践中,借鉴传统智慧与道德模范促进公平正义。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观、民族观、价值观上相互契合,形成“第二个结合”早期样式。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表面对照已无法满足中国国情的现实需要。  
  (二)内容构架层面的建设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展现出深刻洞察力与实践智慧,将其作为解决中国问题、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力武器。推进“第二个结合”时,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二者在内容构架上建设性发展。  
  党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建设性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报告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建设性地阐述了《汉书·河间献王传》中提出的“实事求是”的含义。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其在《实践论》中对“知”与“行”辩证分析,在《矛盾论》里融合对立统一规律与“相反相成”智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引用《礼记・礼运》“小康 ”理念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为发展指明方向。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均与唯物史观紧密相连。这些都是“第二个结合”的伟大实践,彰显二者结合进入新阶段。  
   (三)理论意境层面的创新性升华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所在。”[10]党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在探索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11]他进一步指出:“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12]党对理论创新认识达新高度,理论创新推动社会与学科进步,与大政方针交融意义重大。当下深化“第二个结合”,不能局限于语言逻辑和内容框架,要实现更高层次交往交融,达到精神与文化融会贯通。党强调“魂脉”“根脉”结合,是在超越语言与内容框架基础上实现理论意境的创新升华。  
   三、“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3]“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细致剖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涵养,团结凝聚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课题。  
  (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坚持马克思主义,领会其理论精髓,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诸多成果,彰显其强大力量。  
  推进“第二个结合”需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其一,解放思想,这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法宝,要求摆脱旧观念,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反对教条化,推动实践进程。其二,实事求是,“第二个结合”并非简单嫁接,而是探寻二者契合点以实现有机融合,是科学实践。中国古代便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行而知之”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此原则推动事业发展。其三,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第二个结合”时把握时代脉搏,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时代内涵,贴合国情,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其焕发生机。  
   (二)细致剖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涵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内容,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不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14]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5]例如,“天人合一”蕴含哲学与生态伦理思想;“万物共融”的天下观包含“协和万邦”理念,向往四海安宁;“博爱平等”的社会观有“天下为公”等理念,追求公平正义;“礼义廉耻”的道德观体现在“礼之用,和为贵”等表述中。推动“第二个结合”,关键在于剖析中华传统文化深层涵养,传承优秀成果。  
  (三)团结凝聚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课题
  在全球化动荡背景下,构建新话语体系,团结凝聚文化主体性,是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保持独立与竞争力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需用中国话语体系发声,文化主体性关乎民族对自身文化独特性的认知,是文化认同基石与推动“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交融,为当代社会提供多元文化养料。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等特性,是共产党人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6]其传入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的自主性。推进“第二个结合”是立足现代化的创新之举,巩固强化了文化主体性。面对世界不稳定,要坚守文化主体性,把握文化建设主动权,既不泥古,也不崇洋,立足中国特色,推动“第二个结合”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第二个结合”是锚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定位路标。“第二个结合”不仅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中华文明发展史、人类现代文明史也具有重要思想意义。在论述“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涵、历史渊源、实践进路。同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持续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路径,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结合”,不断强化文化主体性,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更强大的文化支撑与理论指引。  
  参考文献:  
  [1]贠有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共产党人,2023(3):33-34.  
  [2]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党的生活(青海),2024(2):4-7.  
  [3]《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 6月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黄海龙.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J].当代广西,2022(22):12-12.  
  [8]施郑平.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J].求是,2023(17):78-78.  
  [9]李毅.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2):1-11.  
  [10]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J].求是,2023(20):18-22.  
  [11]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4-9.  
  [12]李忠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J].新长征,2024(2):56-58.  
  [1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蔡奇主持[J].旗帜,2023(06):6-8.  
  [14]张蓓蓓,安巧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