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凤阳县小岗村——
从红手印到金钥匙 文旅经济解锁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章字数:1661
    1978年“大包干”签字室情景再现展区。


    风景秀丽的“小岗村宿”。


  1978年,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名村民代表为了填饱肚子,决定豁出去,在一张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将土地分开承包,正式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25年,走过岁月的长廊,在四月春和景明的一天,记者再次来到这座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访小岗和美乡村,寻时代人文底蕴。
  上世纪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3万多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加到400多元。小岗村的“大包干”,不仅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更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
  2016年,小岗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18年,村党委拿回原本托管经营的旅游公司主导权,由村集体持股51%,成立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从此,一幅属于21世纪小岗村发展的振兴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从历史走向未来传统乡村迎来华丽蝶变
  一张破旧的方桌,几条长凳,墙上挂着油灯、算盘等物品,桌上放着那份珍贵的“大包干”契约复印件。走近村内的“当年农家”景区,一间狭窄逼仄的房间里游人如织,这里就是“大包干”签字室情景再现展区,其复原了1978年冬小岗村18 位农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的场景。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述,游客仿佛置身于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感受到小岗村农民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来到景区内部,目之所及皆是鲜花绿草,装修复古的老式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微风吹拂湖畔杨柳,潺潺流水声的尽头传来阵阵悦耳歌声。在不远处的竹亭下,一群前来研学的小学生正在欣赏凤阳民歌和凤阳花鼓戏等充满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非遗表演。为了让游客对当年“大包干”的场景有更真实深入的体验,2021年,小岗村对“当年人家”重新规划,建设了传统村落区、民宿体验区、农村生活区、农产品展示区、文物本体等多个体验区。
  游客漫步在上世纪风格的传统村落内,在欣赏美景之余,还可以购买和品尝传统酿造的麻油、酱油、酒等农副产品。此外,凤阳花鼓、凤画等10余个非遗项目、传统技艺被引进景区。既有静态展览,又有互动体验,“当年农家”也成了全面、深入展示小岗村历史和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重要平台。
   留住乡愁的“诗和远方”
  住进改良版的“大包干”院落,白天赏良田美景,夜晚听蛙声一片,这才是诗和远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这几年小岗村的乡村旅游逐渐与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小岗村人,我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不一样的小岗村,感受多元化的乡村魅力。”“小岗村宿”负责人韩正亮正是一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小岗“新农人”。“小岗村宿”所在位置原叫小韩庄,是小岗村23个村民组里的一个。2022年,小韩庄整体迁出,这块157.8亩的宅基地上打造出一座江淮民居风格的高端民宿。在布局精致的村宿内,规划建设了咖啡屋、大礼堂等配套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有些房屋也是在原屋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既有乡村的质朴,又有现代的舒适,可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韩正亮介绍道。运营近一年时间,“小岗村宿”已成小岗村新的热门打卡点。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时常还有团队来参观、团建。
  “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小岗村档案馆……时间无痕,奋斗有迹。近年来,小岗村景区被联合国旅游组织授予“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荣誉称号,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从“当年农家”的茅草房,到“小岗村宿”的现代化民宿,小岗村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升级。小岗村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故事,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更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故事。
  未来,小岗村将继续秉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探索农村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小岗村的发展历程,也将继续激励着更多农村地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