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现状及政策应对研究
袁溶珣
文章字数:1665
  目前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的纵深发展阶段,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老龄事业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多次强调养老相关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点,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自身特点、出台的养老政策,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事业的政策应对建议,为加强老龄化事业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点
  国务院颁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广东省迅速响应,制定并发布相关实施方案与规划,倡导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本文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参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该区域涵盖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珠三角9个地级市,总面积约5.61万平方公里。依据国际标准,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时,该地区被视为老年型地区。
  邬林果等学者指出,2000至2020年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年轻型与成年型城市数量锐减,从2000年的198个降至2020年的23个。与此同时,老年型城市数量持续攀升,2020年达到320个,全国90%以上的城市已进入老年型阶段。
  李琼等人的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对广东省和全国较为缓慢,但在2015年也已进入老年型I期。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该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且气候、经济、就业等多因素促使人口持续流入,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以香港和江门为起点,呈现出“C”型分布态势。高收入城市如澳门和香港,其影响力向北扩散,形成了中心-外围的格局。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城市的年轻化程度更高,例如深圳始终保持年轻型城市的特征。
  二、粤港澳大湾区应对老龄化政策建议
  (一)粤港澳大湾区PPP养老模式探索。国家大力推广PPP养老模式,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设,在我国养老领域,PPP模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跃,开放程度高,且具有显著的地理优势。深圳市福田区福利中心的PPP项目是该模式的成功范例。该项目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模式,由福田区政府与万科公司合作。福田区政府免费提供17000平方米场地,并引入社会资本提供的7000多平方米场地,共建了21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投入3亿余元区级财政资金,同时筹集3000多万元社会资本,为老年人提供了20000多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和15800张养老床位,全面覆盖了福田区内的10个街道,有效保障了项目的稳定运营。
  综上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发展PPP养老模式的经济优势、制度优势、科技优势以及交通优势。PPP养老模式不失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政策之一。
  (二)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离开当前居住地,前往外地养老,这种以旅游、度假或回原籍等方式养老的现象逐渐受到公众关注。由于粤港澳三地在一个国家内实行三种不同体制,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异地养老被称为跨境养老。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粤港澳探路大湾区跨境养老》,指出开发粤港澳大湾区的养老资源,不仅能缓解港澳地区的社会养老压力,还能吸引资金投入养老产业。具体来看:1.舒缓港澳社会养老压力。预计到2040年,香港总人口将达到811万,老龄化加速,老年人的住房和社会设施需求巨大。港澳社会普遍认为需要提前规划养老资源。粤澳合作推动澳门居民在横琴养老,推出24小时通关、医保试点等便利措施。2.吸引资金发展养老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凭借政策和经济优势,可促进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跨境养老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白岩曦的研究,可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加快护理人员培养和使用政策、完善医疗服务政策、完善福利衔接政策等方面改善。张彩霞等认为需解决社会福利不可携带问题,加强政策协同,实现一体化。苏炜杰指出分析了粤港澳的养老产业现状发展良好,资源丰厚,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养老服务领域内的互补合作关系,建议制定协同发展规划、创新协同治理机制、提升养老服务法治化水平来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跨境养老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产业的主要政策。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法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