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数字化转型催生发展新动能
文章字数:1050
  近日,位于滁州市全椒县的全柴动力数字化车间,发动机缸体加工线正在满负荷运行。这里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连接生产流程全要素,实现海量工业数据实时采集、精准分析和资源高效配置,每天都有超过1000台产品下线,生产效率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提升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综合产能提升了近20%,制造成本降低了超过10%,产品质量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并得到较大改善。”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吉文说。
  作为传统发动机研发制造企业,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全柴动力大力开展数字化改造。目前,已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并打造了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工厂。
  “数字化转型注入发展新动能,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化深度应用,希望通过全业务环节、全价值链的数字化改造,深化数实融合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刘吉文说。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领,厚实了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座。与此同时,全柴动力还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与国内外多家内燃机科研机构及院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科技创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全柴动力除了巩固国内存量市场,还积极向海外拓展,目前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区。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全柴动力还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方面的研发投入,从2017年就跟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突破了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质子交换膜,开发出的全柴元隽66kW氢燃料电池系统主要面向公交车市场,具有零排放、高集成、快响应、充氢快与长续航的性能优势。
  元隽氢能作为全柴动力控股子公司,是这家老企业进军新赛道的又一实践。元隽氢能董事长、总经理张俊春介绍,目前全国具有质子交换膜生产技术的企业不超过10家,能进入市场应用的则屈指可数。元隽氢能历经7年研发,质子交换膜已达到最薄8微米,性能指标跻身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行列。
  “这款基于Q平台打造的Q23发动机,搭配17度锂电池,峰值功率达120千瓦,轻松满足高频次、高效率的输出需求。”全柴动力技术中心新能源项目经理朱波对于产品参数如数家珍。
  全柴动力虽已成为我国内燃机行业领军品牌之一,但柴油机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是全柴的必然选择。Q23发动机项目于2022年5月立项,2024年5月已实现小批试产。
  今年一季度,全柴动力在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实现发动机销量10.13万台,拿下近10%的市场份额,取得行业前三的成绩,稳居内燃机行业第一阵营。目前全柴动力已具有年产60万台发动机的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农业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
  (安徽日报记者 汤超 通讯员周磊)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