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党建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文章字数:1834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党建工作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既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以党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构建“德技并修”育人体系
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需打破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应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道德等融入教学设计。例如,机械制造类课程可结合“大国工匠”案例,信息技术课程可融入网络安全与家国情怀教育。另一方面,需构建“党建+专业”的课程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技能竞赛等载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以党组织为核心纽带,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职业院校党组织应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党组织,搭建“校企党建联盟”平台。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设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共建“红色工匠工作室”等形式,将党建活动嵌入产教融合全过程。例如,某职业院校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由校企党员骨干组建教学团队,围绕技术研发、实习实训等环节开展“党建+项目”实践,既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强化了产业报国的使命感。
三、以党员教师为先锋,打造“双师型”育人队伍
职业院校需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以党员教师为引领,打造兼具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重点选拔政治立场坚定、教学经验丰富、技术技能突出的党员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将党的方针政策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例如,设立“党员名师工作站”,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技能培训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政治理论学习与职教能力提升的双重平台;开展“课程思政大比武”等赛事,激励教师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融”的良性机制。
职业院校还应深化校企协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党员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与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等实践,将党的创新理论、行业前沿技术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例如,机械专业党员教师可结合企业智能化改造案例,在传授技术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可依托网络安全项目,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通过“党建+实践”的常态化机制,推动教师实现从“技术能手”到“红色导师”的角色升华,为培养政治过硬、技能精湛的新时代“红色工匠”筑牢师资根基。
四、以数字化赋能,创新党建育人载体
顺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职业院校可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党建”平台。通过开发“红色VR实训室”“党史云课堂”等数字化资源,将党建教育融入虚拟仿真实训、在线课程等教学场景。例如,某院校开发“长征精神VR体验项目”,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红色精神,同时结合专业完成虚拟场景搭建、交互设计等实践任务,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双重提升。
五、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构建长效融合机制
职业院校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党委统筹的“大思政”协同机制,将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纳入学校治理体系。通过制定《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实施方案》,明确教务、学工、二级学院等部门的责任清单,形成“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例如,可设立跨部门党建融合专项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任务制定“党建+专业”考核标准,确保融合举措落地见效。
构建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将党建融合成效纳入学校质量年报、“双高计划”建设核心指标,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或行业协会参与考核。通过毕业生职业素养跟踪调查、企业满意度测评等数据,量化党建育人的社会效益,为优化融合路径提供依据。此外,探索“考核-激励-资源分配”联动模式,对融合成果突出的部门给予政策倾斜,激发基层创新活力。通过制度创新形成“部署-落实-监督-改进”闭环,确保党建与教育教学同规划、同推进、同考核,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六、结语
党建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将党的政治领导力转化为育人驱动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培养出更多“听党话、跟党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这需要职业院校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领域持续发力,真正实现党的建设与职业教育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技师学院
一、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构建“德技并修”育人体系
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需打破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应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道德等融入教学设计。例如,机械制造类课程可结合“大国工匠”案例,信息技术课程可融入网络安全与家国情怀教育。另一方面,需构建“党建+专业”的课程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技能竞赛等载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以党组织为核心纽带,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职业院校党组织应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党组织,搭建“校企党建联盟”平台。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设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共建“红色工匠工作室”等形式,将党建活动嵌入产教融合全过程。例如,某职业院校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由校企党员骨干组建教学团队,围绕技术研发、实习实训等环节开展“党建+项目”实践,既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强化了产业报国的使命感。
三、以党员教师为先锋,打造“双师型”育人队伍
职业院校需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以党员教师为引领,打造兼具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重点选拔政治立场坚定、教学经验丰富、技术技能突出的党员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将党的方针政策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例如,设立“党员名师工作站”,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技能培训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政治理论学习与职教能力提升的双重平台;开展“课程思政大比武”等赛事,激励教师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融”的良性机制。
职业院校还应深化校企协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党员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与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等实践,将党的创新理论、行业前沿技术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例如,机械专业党员教师可结合企业智能化改造案例,在传授技术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可依托网络安全项目,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通过“党建+实践”的常态化机制,推动教师实现从“技术能手”到“红色导师”的角色升华,为培养政治过硬、技能精湛的新时代“红色工匠”筑牢师资根基。
四、以数字化赋能,创新党建育人载体
顺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职业院校可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党建”平台。通过开发“红色VR实训室”“党史云课堂”等数字化资源,将党建教育融入虚拟仿真实训、在线课程等教学场景。例如,某院校开发“长征精神VR体验项目”,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红色精神,同时结合专业完成虚拟场景搭建、交互设计等实践任务,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双重提升。
五、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构建长效融合机制
职业院校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党委统筹的“大思政”协同机制,将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纳入学校治理体系。通过制定《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实施方案》,明确教务、学工、二级学院等部门的责任清单,形成“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例如,可设立跨部门党建融合专项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任务制定“党建+专业”考核标准,确保融合举措落地见效。
构建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将党建融合成效纳入学校质量年报、“双高计划”建设核心指标,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或行业协会参与考核。通过毕业生职业素养跟踪调查、企业满意度测评等数据,量化党建育人的社会效益,为优化融合路径提供依据。此外,探索“考核-激励-资源分配”联动模式,对融合成果突出的部门给予政策倾斜,激发基层创新活力。通过制度创新形成“部署-落实-监督-改进”闭环,确保党建与教育教学同规划、同推进、同考核,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六、结语
党建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将党的政治领导力转化为育人驱动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培养出更多“听党话、跟党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这需要职业院校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领域持续发力,真正实现党的建设与职业教育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