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的时代价值
文章字数:3536
摘要:新的时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新的长征,风雨如磐,淬火成钢。自长征胜利80多年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全新历史方位,“新长征”一词也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高远的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于都时提出“我们要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焕发出新时代活力。
关键词:“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深刻内涵;时代价值
长征胜利80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新长征”这一词汇逐渐演变为一个富含深刻象征意义的代名词。“新长征”这一名词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将党的事业比作“万里长征”,提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中国科学院团委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明确阐述“新的长征”,即“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们可爱的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提法迅速在党内传播,成为拨乱反正时期凝聚共识的重要口号。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强调全党需“团结一致”,突破思想桎梏以实现现代化目标。其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新时期,同时开启了新长征的全新篇章。这一提法之后在历次党代会和长征纪念活动中多次提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代名词。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全新历史方位,“新长征”一词也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高远的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不断谈及“新长征”这一词,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蓝图,确立了“两步走”战略安排,这为“新长征”一词注入现代化强国目标。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于都时提到“我们到这个长征出发地,就是来体验红军当年出发的情况。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2020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锚定了方向,加油、努力,再长征!
一、“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的时代内涵
“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既是对百年奋斗的深情回望,更是迈向复兴的铮铮誓言。这一号召饱含接续奋斗的庄严宣示,脱贫摘帽并非终点,而是革命老区发展接续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任务艰巨,需以“赶考”的清醒接续前行。而如今,新长征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在新长征路上更要厚植为民情怀,“咬定目标、勇往直前”矢志不渝地团结奋斗。
一是饱含接续奋斗的庄严宣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千年梦圆在今朝,但梦想不灭、奋斗不止。回首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用奋斗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用实绩通过了历史的检验。2021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兑现了“决不让老区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那现在,摆脱贫困之后呢?从红色初心萌发的赣南于都,到“半条被子”见证初心的湘南郴州,从实现伟大转折的黔北遵义,到胜利会师的六盘山将台堡,再到西路军血沃祁连的河西高台……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追寻长征的足迹,发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号召,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是的,革命老区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二是厚植回望来路守本色的情怀“不忘历史,不忘初心”。鉴往事,知来者。在追寻初心的精神坐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古田会议旧址前重铸铁血军魂,2015年遵义转折之城再悟真理光芒,2016年将台堡会师地续写胜利篇章,2019年于都长征源头聆听出发号角,直至建党百年之际驻足湘江血色丰碑,“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每一次驻足都是对“我们从哪里出发”的深刻回应,每一声叩问都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激荡起“向何处去”的历史回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新长征路上,更要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坚定道路自信,兑现党的誓言和诺言,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方能在复兴征程上续写不负历史、无愧时代的壮丽篇章。三是“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激扬矢志不移团结奋斗的号角“咬定目标、勇往直前”。长空劲吹奋进风,巨轮破浪正当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到生动实践,本质上是一场具有新时代特质的伟大长征,新的长征路上,虽不见战壕硝烟,依然会有激流险滩、乱云飞渡,但已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积蓄已久的磅礴力量和矢志复兴的洪荒伟力。正如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面对改革深水区的激流漩涡、发展攻坚期的险峰峻岭、利益调整中的矛盾礁石,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跨越一座座“雪山”、一片片“草地”,啃下新长征路上的“硬骨头”。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容不得半点懈怠,必须奋发有为,“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二、“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的时代价值
从赣南红土地到神州万里疆,“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既昭示着乡村振兴的实践方向,又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更凝聚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伟力。
一是认准发展方向,共绘乡村全面振兴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今,乡村振兴就是“新长征,再出发”在新时代最生动的实践战场,过去我们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现在得让乡亲们“过得好”——村子要美,产业要旺,年轻人愿意回来,老人能安心养老。更需要以“赶考”的清醒持续攻坚,破除“躺在功劳簿上”的懈怠,推动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振兴”的升级,这得靠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政府要带着干,但不能大包大揽;农民要当主角,不能光等着帮扶;企业和社会力量也得搭把手,就像当年红军和老百姓互相扶持。特别得把农村的根儿留住,不能富了口袋荒了土地,要让农田变沃土,让老手艺变成新饭碗,让每个村子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招牌”。这条路不好走,但就像当年翻雪山过草地,认准了方向就得咬牙挺住。二是坚守初心使命,筑牢人民至上的价值根基。“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本质是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深化与升华。在革命老区发出“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不仅是对红色基因的致敬,更是对执政根基的再夯实。新长征路上,要求我们更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初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的基因,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方法论,要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直面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物质需求”转向“全面发展”,在政策制定中体现“民之所盼”,在改革推进中破除“利益藩篱”,在成果共享中实现“公平正义”。三是凝聚团结伟力,构建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新时代的“再出发”,需要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应对挑战。当“躺平”“佛系”等现象泛起时,“新长征,再出发”的号召如同唤醒号角,激励人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锤炼“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既要以“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清醒认识风险挑战,更要以“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自信开拓新局。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合力,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新时代长征路的“红色火种”,汇聚起不可阻挡的复兴伟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NDMK05-0872)。
作者单位:赣州市委党校
关键词:“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深刻内涵;时代价值
长征胜利80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新长征”这一词汇逐渐演变为一个富含深刻象征意义的代名词。“新长征”这一名词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将党的事业比作“万里长征”,提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中国科学院团委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明确阐述“新的长征”,即“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们可爱的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提法迅速在党内传播,成为拨乱反正时期凝聚共识的重要口号。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强调全党需“团结一致”,突破思想桎梏以实现现代化目标。其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新时期,同时开启了新长征的全新篇章。这一提法之后在历次党代会和长征纪念活动中多次提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代名词。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全新历史方位,“新长征”一词也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高远的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不断谈及“新长征”这一词,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蓝图,确立了“两步走”战略安排,这为“新长征”一词注入现代化强国目标。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于都时提到“我们到这个长征出发地,就是来体验红军当年出发的情况。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2020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锚定了方向,加油、努力,再长征!
一、“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的时代内涵
“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既是对百年奋斗的深情回望,更是迈向复兴的铮铮誓言。这一号召饱含接续奋斗的庄严宣示,脱贫摘帽并非终点,而是革命老区发展接续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任务艰巨,需以“赶考”的清醒接续前行。而如今,新长征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在新长征路上更要厚植为民情怀,“咬定目标、勇往直前”矢志不渝地团结奋斗。
一是饱含接续奋斗的庄严宣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千年梦圆在今朝,但梦想不灭、奋斗不止。回首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用奋斗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用实绩通过了历史的检验。2021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兑现了“决不让老区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那现在,摆脱贫困之后呢?从红色初心萌发的赣南于都,到“半条被子”见证初心的湘南郴州,从实现伟大转折的黔北遵义,到胜利会师的六盘山将台堡,再到西路军血沃祁连的河西高台……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追寻长征的足迹,发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号召,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是的,革命老区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二是厚植回望来路守本色的情怀“不忘历史,不忘初心”。鉴往事,知来者。在追寻初心的精神坐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古田会议旧址前重铸铁血军魂,2015年遵义转折之城再悟真理光芒,2016年将台堡会师地续写胜利篇章,2019年于都长征源头聆听出发号角,直至建党百年之际驻足湘江血色丰碑,“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每一次驻足都是对“我们从哪里出发”的深刻回应,每一声叩问都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激荡起“向何处去”的历史回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新长征路上,更要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坚定道路自信,兑现党的誓言和诺言,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方能在复兴征程上续写不负历史、无愧时代的壮丽篇章。三是“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激扬矢志不移团结奋斗的号角“咬定目标、勇往直前”。长空劲吹奋进风,巨轮破浪正当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到生动实践,本质上是一场具有新时代特质的伟大长征,新的长征路上,虽不见战壕硝烟,依然会有激流险滩、乱云飞渡,但已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积蓄已久的磅礴力量和矢志复兴的洪荒伟力。正如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面对改革深水区的激流漩涡、发展攻坚期的险峰峻岭、利益调整中的矛盾礁石,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跨越一座座“雪山”、一片片“草地”,啃下新长征路上的“硬骨头”。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容不得半点懈怠,必须奋发有为,“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二、“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的时代价值
从赣南红土地到神州万里疆,“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既昭示着乡村振兴的实践方向,又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更凝聚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伟力。
一是认准发展方向,共绘乡村全面振兴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今,乡村振兴就是“新长征,再出发”在新时代最生动的实践战场,过去我们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现在得让乡亲们“过得好”——村子要美,产业要旺,年轻人愿意回来,老人能安心养老。更需要以“赶考”的清醒持续攻坚,破除“躺在功劳簿上”的懈怠,推动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振兴”的升级,这得靠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政府要带着干,但不能大包大揽;农民要当主角,不能光等着帮扶;企业和社会力量也得搭把手,就像当年红军和老百姓互相扶持。特别得把农村的根儿留住,不能富了口袋荒了土地,要让农田变沃土,让老手艺变成新饭碗,让每个村子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招牌”。这条路不好走,但就像当年翻雪山过草地,认准了方向就得咬牙挺住。二是坚守初心使命,筑牢人民至上的价值根基。“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本质是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深化与升华。在革命老区发出“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不仅是对红色基因的致敬,更是对执政根基的再夯实。新长征路上,要求我们更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初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的基因,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方法论,要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直面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物质需求”转向“全面发展”,在政策制定中体现“民之所盼”,在改革推进中破除“利益藩篱”,在成果共享中实现“公平正义”。三是凝聚团结伟力,构建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新时代的“再出发”,需要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应对挑战。当“躺平”“佛系”等现象泛起时,“新长征,再出发”的号召如同唤醒号角,激励人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锤炼“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既要以“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清醒认识风险挑战,更要以“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自信开拓新局。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合力,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新时代长征路的“红色火种”,汇聚起不可阻挡的复兴伟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NDMK05-0872)。
作者单位:赣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