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劳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社会认同构建与冲突协调研究
王一璠
文章字数:1627
  摘要:在劳动价值观多元发展的背景下,构建社会认同与协调冲突成为关键议题。本文从政策、教育、媒体与文化三个层面探究社会认同构建机制,阐述多元化劳动价值观对社会认同形成的双重意义:一方面能促进包容及多元,另一方面也会引发价值抵触与认同危机。为此,本文分析了劳动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具体矛盾,涉及代际差异、群体分化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手段,如通过政策引导、利用教育调适、借助媒体进行引导等。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多元化;社会认同构建;冲突协调机制
  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阶层与年龄群体对劳动的价值、意义和方式持有不同看法,这给构建社会认同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一方面,劳动价值观的多样化提升了社会的包容度与多元性,为个体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化也引发了价值冲突与认同危机,冲击着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整体态势。
  一、劳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社会认同构建
  (一)政策层面。国家需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纳入重要议程,弘扬劳动尊严与多样形态,推动社会对各类劳动者平等地位的认同[1]。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以及公共政策的引导,政府可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均衡发展,并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中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支持。例如,通过加大劳动法律执行力度,维护各类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低收入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教育层面。在劳动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各种劳动形式的理解与尊重,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包容的劳动观念。教育体系应引导学生体悟不同劳动形式的价值,无论是高端技术相关劳动、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应得到平等的尊重与重视。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不仅通过课堂讲解,还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真切体验多样的劳动场景,以此提升他们对劳动的认同与尊重程度。
  (三)媒体与文化层面。当劳动价值观进入多元化阶段,媒体应积极引导多元劳动价值的有效传播,通过多视角、多形式的报道,打破对部分劳动形式的偏见,传播劳动的多元价值理念。新闻即时报道、电视短剧、电影佳作等文化成果,应通过塑造多样劳动者的正面形象,增进社会对不同类别劳动者的敬重与认可。例如,展现工人、农民、服务行业员工等群体的奋进与付出精神,呈现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提升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尊严。
   二、劳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冲突与协调
  (一)劳动价值观多元化引发的冲突。由于劳动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同社会群体对劳动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引发社会冲突。一方面,部分人群对传统的体力劳动以及服务性工作等劳动形式存在偏见,认为此类工作存在等级劣势,导致这些劳动者在社会体系中常被忽视和边缘化。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一些知识型、创新型劳动过度推崇,引发社会对这些职业群体的过度关注。
  (二)冲突的协调机制。有效协调劳动价值观冲突,一是要加强不同劳动群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开展跨行业及跨阶层的座谈会、研讨会等,让不同群体能够表达自身观点及困惑,促进彼此理解的深化[2]。二是政府要发挥协调作用,出台政策缩小社会阶层差距,保障低收入体力劳动群体的基本权益,提升其社会地位。三是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关注员工多方面的需求,构建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格局。教育和文化传播是协调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应彰显劳动平等与尊重的内涵,引导社会大众认识不同劳动的内在价值,减轻人们对某些劳动形式的偏见与歧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劳动价值观走向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完成社会认同构建与冲突协调是一项复杂课题。通过对政策、教育、媒体及文化三个层面的深入探究可知,社会认同构建从多元化的劳动价值观中获得了新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政策引导、教育调适、媒体引导是构建积极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冲突协调机制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慧,刘浩.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改善路径[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11):132-134.
  [2]杨梅.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劳动育人实现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50):228-229.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