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习近平对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
郝海燕
文章字数:1955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一直是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理解被视为核心内容之一,这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切重视。
   一、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一代代中国人的传承中、在光辉岁月的洗礼下、在伟大祖国的支持下得以保存至今的精华碎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表明,不重视历史文化的民族无法发展进步,文化自信中最基础的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我们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把握,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要充满自信地“拥抱”,使其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二、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其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而且与科学社会主义理念高度契合。
  传统宇宙观将宇宙视为有机整体,人在宇宙这个自然系统中生存,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优先位置,并在所有领域和全部过程中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谱写了一曲绿色发展的新乐章。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推动绿色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观始终发挥着稳定大局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文化中“天下大同”的核心理念,推行以合作为基础的全球治理策略,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文化交流与互鉴。传统社会观在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影响下,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以民为本”是其典型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对“以民为本”思想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中国传统社会注重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倡导诚信、仁爱、忠诚等精神品质,以及公平、正义、互助等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观,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拓展,它还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文主义的深切关怀,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仁爱精神,有效地促进了“仁者爱人”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帮助其更好地深入人心,外化于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生”,通过发掘传统文化瑰宝,赋予其现代性解读和创新性表达;以唯物史观辩证对待传统文化,推动其现代化转型;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改造落后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纳,赋予其中国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从“一个结合”拓展深化到“两个结合”,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现代性和民族性之间找到了相融相济的契合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有利指导。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意味着对传统文化进行内涵和形式的革新,为其注入新的意义并采用新颖的表现方式,从而让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意味着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增添、扩展以及提升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两者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创造性转化是前提,创新性发展是提升。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要立足国内外发展大局,切切实实地干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衔接,融入道德、法治、文艺创作和人民生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繁荣文化事业和产业;坚持不同文化文明互鉴,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做的一系列深刻阐述和精辟论断,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可,为科学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