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2日
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研究
文章字数:2429
摘要:高校依法治校能力与高校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推进依法治校、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建设的进程中,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学生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当从健全并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规定、提升安全工作队伍法治思维、多举措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等方面不断探索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安全稳定
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底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一词一共出现了90余次,可见安全稳定问题在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维护社会稳定,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2]。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高校管理研究重点之一。如西南大学安春元[3]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下研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实现的路径;闽南师范大学王欢[4]分析校园电动自行车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等等。高校是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必须具有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统筹规划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为国家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新时代背景下,法治调节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常态,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平等保护每一位师生,既是校园法治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安全建设的要义,基于依法治校,不断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建强校园法治工作队伍、强化师生法治素养、落实师生员工权益保护,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5]。
二、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工作制度文件存在缺位
目前,高校各部门强化制度建设的意识不强,常规的制度废、改、立、释工作往往需要学校集中督查才开展[6]。同时,学校现行规章制度中存在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规划不够全面的现象,部分制度立文年限距今较长,未能及时依据上级政策、学校现状修订完善,制度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缺乏时效性和可执行性,难以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二)队伍法治思维有待提高
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从日常工作上来,安保人员、宣传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宿管老师、医务工作者等都是安全稳定工作队伍的一员,队伍人员构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在处理校园矛盾、突发事件,开展安全教育、日常管理等具体实践时,暴露出部分安全稳定工作者缺乏基础法律知识,开展工作缺乏法治意识,未能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各类校园投诉事件飙升。
(三)师生法治意识仍需增强
从学校师生法治意识现状来看,师生普遍对法治认知不全,尚未形成科学的法治思维,将法律意识曲解为维权意识[7]。对于触及个人利益的行为,法律意识强烈,对于个人不关注的领域,往往违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而不自知,如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学术不端等行为。同时,师生普遍缺乏学法、懂法的主动性,在校园各类法治教育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路径
(一)持续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规章制度体系
一套规范的章程制度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学校应持续健全完善大学章程,规范各类规章制度的管理,开展合法性合规性审查,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定期清理长效机制。聚焦学校治理,各部门应结合自身工作,建立健全校内安全领域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同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等契机,扎实开展各项制度的公开及宣传解释工作,不断提升管理质量。
(二)不断强化安全稳定工作队伍法治思维培育
一支过硬的工作队伍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有力支持。学校应重视安全工作队伍的法治思维培育,在调整补充安全稳定工作机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过程中,充分考虑法学专业背景或法律事务工作经验;同时,应结合不同部门工作实际,分类分层次开展安全工作队伍的法治思维培训,提升工作队伍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师生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三)有力促进高校师生法治意识提升
一个懂法守法的师生群体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坚强保障,校园安全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应制定学校普法规划,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要求基层党委、党支部将宪法学习纳入集中学习计划,通过各类校园新媒体平台推送法律知识。同时,应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普法宣讲团,维权宣传行动、法律知识服务等一系列普法宣教活动,使师生法治思维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得到提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聚力推动高校师生权益保护
一份详实的工作清单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有效依据,高校推进校园安全稳定建设,应本着以“师生”为本的理念,要畅通民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师生意见与建议,聚焦师生信访反映的相关问题,积极对接,推动问题有力解决。同时,对于师生作出重大处理、处分应程序正当,建立健全师生校内权益救济制度,确保处理、处分公正公平,避免出现舆情。
安全稳定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底线,高校应找准定位、抓住关键、用好方法,将法治思维贯穿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全过程,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创造,2024,32(10):1-4.
[3]安春元.“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64-66.
[4]王欢,余海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分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02):99-106.
[5]魏巍.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26(06):32-37.
[6]曾湘木.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高校治理现代化探究——以M大学为例[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5):46-50.
[7]田宜民,丁思聪.“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法治文化教育进路研究[J].法制博览,2024(23):160-162.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2024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及其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领作用研究”(2024syzm11)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安全稳定
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底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一词一共出现了90余次,可见安全稳定问题在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维护社会稳定,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2]。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高校管理研究重点之一。如西南大学安春元[3]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下研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实现的路径;闽南师范大学王欢[4]分析校园电动自行车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等等。高校是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必须具有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统筹规划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为国家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新时代背景下,法治调节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常态,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平等保护每一位师生,既是校园法治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安全建设的要义,基于依法治校,不断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建强校园法治工作队伍、强化师生法治素养、落实师生员工权益保护,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5]。
二、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工作制度文件存在缺位
目前,高校各部门强化制度建设的意识不强,常规的制度废、改、立、释工作往往需要学校集中督查才开展[6]。同时,学校现行规章制度中存在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规划不够全面的现象,部分制度立文年限距今较长,未能及时依据上级政策、学校现状修订完善,制度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缺乏时效性和可执行性,难以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二)队伍法治思维有待提高
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从日常工作上来,安保人员、宣传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宿管老师、医务工作者等都是安全稳定工作队伍的一员,队伍人员构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在处理校园矛盾、突发事件,开展安全教育、日常管理等具体实践时,暴露出部分安全稳定工作者缺乏基础法律知识,开展工作缺乏法治意识,未能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各类校园投诉事件飙升。
(三)师生法治意识仍需增强
从学校师生法治意识现状来看,师生普遍对法治认知不全,尚未形成科学的法治思维,将法律意识曲解为维权意识[7]。对于触及个人利益的行为,法律意识强烈,对于个人不关注的领域,往往违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而不自知,如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学术不端等行为。同时,师生普遍缺乏学法、懂法的主动性,在校园各类法治教育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路径
(一)持续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规章制度体系
一套规范的章程制度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学校应持续健全完善大学章程,规范各类规章制度的管理,开展合法性合规性审查,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定期清理长效机制。聚焦学校治理,各部门应结合自身工作,建立健全校内安全领域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同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等契机,扎实开展各项制度的公开及宣传解释工作,不断提升管理质量。
(二)不断强化安全稳定工作队伍法治思维培育
一支过硬的工作队伍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有力支持。学校应重视安全工作队伍的法治思维培育,在调整补充安全稳定工作机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过程中,充分考虑法学专业背景或法律事务工作经验;同时,应结合不同部门工作实际,分类分层次开展安全工作队伍的法治思维培训,提升工作队伍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师生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三)有力促进高校师生法治意识提升
一个懂法守法的师生群体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坚强保障,校园安全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应制定学校普法规划,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要求基层党委、党支部将宪法学习纳入集中学习计划,通过各类校园新媒体平台推送法律知识。同时,应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普法宣讲团,维权宣传行动、法律知识服务等一系列普法宣教活动,使师生法治思维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得到提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聚力推动高校师生权益保护
一份详实的工作清单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有效依据,高校推进校园安全稳定建设,应本着以“师生”为本的理念,要畅通民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师生意见与建议,聚焦师生信访反映的相关问题,积极对接,推动问题有力解决。同时,对于师生作出重大处理、处分应程序正当,建立健全师生校内权益救济制度,确保处理、处分公正公平,避免出现舆情。
安全稳定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底线,高校应找准定位、抓住关键、用好方法,将法治思维贯穿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全过程,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创造,2024,32(10):1-4.
[3]安春元.“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64-66.
[4]王欢,余海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分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02):99-106.
[5]魏巍.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26(06):32-37.
[6]曾湘木.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高校治理现代化探究——以M大学为例[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5):46-50.
[7]田宜民,丁思聪.“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法治文化教育进路研究[J].法制博览,2024(23):160-162.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2024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及其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领作用研究”(2024syzm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