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生态批评视域下雷特海乌作品《鲸群离去》解读
刘露滢
文章字数:1800
  “生态批评”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提出,他认为“要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而这一理论概念的提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可能性。苏联楚克奇族作家雷特海乌所著小说《鲸群离去》生动地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内心的各种状况,其中映射出作者对生态问题的深刻思考,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小说《鲸群离去》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小说中所蕴含的独特生态观。
  一、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主要着眼于自然本身的存在状态,探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中国学者鲁枢元在其著作《生态文艺学》中的“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一章中提到“在自然、神话、艺术之间的确是存在着一种‘并时性’的关系的”。(鲁枢元,2000)由于季节、月份的变化,天象、时气、地表植物也必然有所变化,而人们的行为也会随着这些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小说中故事的开篇发生在夏天,纳乌与雷武的爱情故事便始于此时,这种故事的设定并非偶然,时间在文中与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就夏天这一开场时间的设定以及后续小说情节的走向而言,我们可以依据加拿大神话学派文艺批评家N.H.弗赖的研究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弗赖曾对自然、神话、诗歌艺术之间的对应关系、同一性进行过周密的研究,他认为自然生活的节律(一年中的节律或一天中的节律)与神话的种种意象,原型是一一对应的。对此他曾开出一张详细的清单,而在清单中夏季所对应的情节正是圣婚,对应的人物则是伴侣和未婚妻。这种人物行为与故事情节相互映照的现象实质上也体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人类在各方面的行为表现都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社会生态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态的重要元素。“社会生态学”关注“社会性的人与其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即社会生态系统。
  小说从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态视角,展示了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逐渐背离了与自然界与谐共生的传统理念,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伦理道德困境。小说中,一开始人类与鲸群世代和谐共处,但随着人类族群的壮大,人们对于祖先纳乌所讲述的鲸鱼是人类祖先的故事开始产生怀疑,人们不再心怀感恩与崇敬地对待纳乌,甚至对她心生厌恶,相反人们更倾向于听从新一代族群首领埃努的建议,这一态度的转变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族人相对于纳乌时期来说已经掌握了更为高级的生存能力,这也可以被视为是掌控自然的一种体现,人们不再局限于狩猎为生,也逐渐学会了驯化动物,尝试驾驭自然的力量,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在雷武还活着的时候,鹿还是野鹿,人们悄悄地猎捕他们”,而“如今,人们甚至把他们套上雪橇”,正是这种生存能力的提升,使得人们对纳乌的言论产生怀疑,人们更相信是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幸福生活,而不是鲸鱼带来的馈赠。而对纳乌态度的转变也是小说中关系危机的一种体现,新一代新生力量的崛起和对旧一辈权威的挑战与质疑在纳乌与埃努的对话以及对待纳乌言论的态度中体现出来。
  三、精神生态
  一个人一旦失去信仰,那么心灵就会失去依靠,行为便会变得无所顾忌不受约束。鲁枢元认为:“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则表现在信仰的丧失、理想的丧失、自我反思能力的丧失。”这也是文中精神危机的一种体现。
  小说中新一代领袖吉乌的孙子阿尔马吉尔金是一个强壮的青年,在他小的时候便显现出叛逆的底色,目无尊长无所忌惮。有一次“他差一点把爷爷从石头上推了下去,在他看到爷爷摇摇晃晃,开始在空中抓来抓去时,他大声地哈哈大笑起来。”从阿尔马吉尔金的行为足以见得一个没有信仰,没有敬畏的人,行为可以狂妄到何种程度。除此之外,阿尔马吉尔金的傲慢也是到达了极致,在文中面对爷爷吉乌的嘱托与期许,他总是置若罔闻,在他的眼中,精神的传承都太过虚无缥缈,不如多打些猎物来得实在。由此足以见得阿尔马吉尔金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空虚,只一味地沉浸在物质世界当中,而不管其物质是多么富足也难以掩饰其内心的贫瘠。
  四、结论
  在《鲸群离去》这部作品中,雷特海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深刻的思考不单描绘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人与动物与谐相处的画面,而且通过对楚克奇族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以及这种破坏行为对人类自身生存造成的潜在威胁。通过人类与鲸群之间的关系变迁,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与冲突关系,呼吁人们回归自然,尊重生命,重塑生态与谐。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