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批判性思维:治疗“盲目从众”的γ刀
文章字数:3136
2024年冬天,河南省突然掀起了“大学生夜骑开封”的热潮。从11月3日到9日,短短几天时间内,30余万名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奔袭”数十公里,齐刷刷地“杀”到了开封,给这座九朝古都的市政管理和民生造成了空前巨大的压力。为了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河南省的各大高校不得不出动全体辅导员队伍,对急于“见证青春”的大学生进行“围追堵截”。然而头脑发热的大学生并不理解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苦口婆心,产生的叛逆情绪甚嚣尘上。随着时间流逝,“大学生夜骑开封”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式”。如今回顾起这次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几乎所有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都在为自己当初的幼稚冲动和盲目从众感到深深的愧意和悔意。
其实,古往今来,国内海外,像“大学生夜骑开封”这样的盲目从众事件不胜枚举,造成的后果也极其恶劣。不必说公元前399年被三百多名众口一词的陪审团成员投票处死的苏格拉底,也不必说公元1768年(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使全国陷入恐慌的“叫魂案”,单是最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荒唐事件,就足以使我们对“盲目从众”四个字产生切肤之痛和深深厌恶——抢购碘盐、囤积蔬菜、电梯电摇、“哈韩哈日”、攀比彩礼、“驴友”荒野求生、“网红”打卡地等等,无不闹得乌烟瘴气。在分析这些事件时,许多专家、学者都热衷将之归因于商家(资本)的操控、自媒体的煽风点火。然而在这些表面原因的背后,还有一个与当事人紧密相关的深刻问题,那就是人们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通俗地说,就是一种“主动质疑,坚定求真,严谨求证,不断创新”的思维。如果把盲目从众的心理和行为比喻成“病灶”,那么批判性思维就可以被视为切除这些病灶的“γ刀”。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医生会将患者头颅中的某些组织确定为靶点,然后使用钴-60产生的伽马(γ)射线进行一次性大剂量地聚焦照射,使之产生局灶性坏死或者功能改变,从而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目的。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批判性思维对某些观点、主张或者结论进行“一次性大剂量地聚焦照射”,从而分析出它们正确与否,然后帮我们做出相应的科学决策。
首先,“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内核”,“主动质疑”则是批判性思维显化为个人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的关键节点。当我们面对大千世界中纷纷扰扰的信息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要主动地质疑它们究竟是真是假。我们一定要时刻拷问自己:“它真吗?为什么?”譬如,我们经常会在自媒体上看到诸如《学会这些,可以长命百岁》之类的文章标题。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此时马上就会进入“主动质疑”的状态——是不是学会文章中说的那些内容,我就一定可以长命百岁呢?是不是饿了不吃饭,渴了不喝水,困了不睡觉,病了不用药,平时不运动,酗酒加熬夜,我仍然不会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再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傲娇”的小姐姐这样说:“女朋友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而是用来哄、用来疼、用来宠的。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和你讲道理。”朋友们,有爱就真的可以不讲道理了吗?如果你的伴侣怂恿你去偷去抢,并且说:“你不要跟我讲道理,你不这样做就是不爱我。”朋友们,难道你此刻真的就要前去打家劫舍了吗?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早就已经把理性的大树植根在心底,他不会允许激荡的情感驾驭冷静的头脑,而会使冷静的头脑驾驭激荡的情感。无论他遇到什么问题,质疑的枝蔓都会疯长,滋生盲目从众的土壤也就不会“肥沃”了。
其次,“求真”是批判性思维的“动力源”,“坚定求真”则是批判性思维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利刃”。批判性思维不是指责,不是抬杠,不是吵架,不是道德污名化,它只是一种追求客观真实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两个内涵:一是要敢于尝试推翻假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并且努力构建真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二是要勇于挖掘支撑假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的证据,辨别其来源的可信度,评估其质量的优劣性,进而驳倒来源虚假、质量低劣的证据,并且为真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提供可信度高、质量优良的证据。譬如,“绿豆汤包治百病”的理念曾经深受广大群众(包括不少医生、教师)的狂热推崇,但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则会马上进入“求真”模式:“这个说法真吗?有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来自权威的学术期刊呢,还是来自三婶儿、二姨、七舅老爷的饭后闲谈?它们是经过反复的严格检测,取得的精准数据呢,还是一些自己给自己‘加冕’成专家、学者的江湖骗子的胡诌呢?如果它真,那么晚期癌症患者是不是只要喝绿豆汤就可以霍然而愈了?那么医生怎么不赶紧改行熬绿豆汤,反而眼睁睁看着癌症晚期患者受尽病痛折磨而死呢?”。显而易见,绿豆汤不可能包治百病。看呀!朋友,“求真”的内涵就是如此简单,效果就是如此明显。试想,如果人人都坚定求真,怎么还会有人盲目从众呢?
再次,“求证”是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严谨求证”则是批判性思维具备科学精神和实用价值的“后盾”。批判性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运用恰当的推理方法推翻假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并且树立起真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这是一个“破”和“立”的过程,将会频繁地运用到逻辑学的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而且必须运用正确,否则就难以实现“破”,更不要谈及“立”了。我们可以就“矛盾律”的运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食用型保健品的广告宣称“本产品100%纯天然成分,绝对无任何化学添加剂”,但是在其产品包装背面的成分表中却明确列出了“苯甲酸钠”。只要是稍微懂得一些化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苯甲酸钠”就是“如假包换”的防腐剂。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既然广告词中说“无任何化学添加剂”,那么成分表中的“苯甲酸钠”是怎么回事呢?这不是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基于前面说到的“矛盾律”,我们可以树立起来一个明确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该保健品的行为已经构成虚假宣传了。”如此一来,它的可信度在你面前也就彻底瓦解了。此时此刻,你还会趋之若鹜地购买它吗?所以说,运用好逻辑学的规律,将会使我们的“求证”变得卓有成效,也会使每个人对盲目从众的“免疫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最后,“创新”是批判性思维的“终极导向”,“不断创新”则是批判性思维突破认知边界、融通知行鸿沟的飞升之翼。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纯粹质疑而质疑,而是为了实现创新而质疑。只有从最初的“质疑”一路发展到“创新”,我们所说的批判性思维方才算是完成了一次“闭环”。在历史上,每一次的科技飞跃、文明进步,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这个“秘密武器”。譬如:袁隆平先生大胆质疑“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理论,最终培育出了三系杂交水稻,对中国和全球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再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团队,大胆质疑“有源定位”与“无源定位”技术路线,最终制订出了“区域有源先行,逐步过渡到无源全球覆盖”的渐进策略,使中国直接夺回了卫星通信领域的“太空话语权”。所以我们可以笃定地说,每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人(其实每一个组织、社会、民族和国家亦然),只要不甘心自己永远只做“跟跑”,只要渴望自己做“领跑”,就一定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跟跑”当中,盲目从众的不良习惯和潜伏的危机、隐患将会越来越严重。一旦“跟跑”了错误的队伍、错误的方向、错误的路径,各种各样的损失(包括而不仅限于精力、时间、钱财、名誉等方面)都会接踵而至。这样的结局有谁能够承担得起呢?
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就像是一把治疗“盲目从众”的 γ 刀。其宝 贵价值和“锋利 ”之处,主要体现在它可以使“虚假”无处遁形的理性之上。当人们都能够使用理性的光芒照亮群体认知的黑暗角落的时候,我们或许才有机会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激流漩涡中重新构建起属于独立思考者的正确轨道。
作者单位:豫北医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其实,古往今来,国内海外,像“大学生夜骑开封”这样的盲目从众事件不胜枚举,造成的后果也极其恶劣。不必说公元前399年被三百多名众口一词的陪审团成员投票处死的苏格拉底,也不必说公元1768年(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使全国陷入恐慌的“叫魂案”,单是最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荒唐事件,就足以使我们对“盲目从众”四个字产生切肤之痛和深深厌恶——抢购碘盐、囤积蔬菜、电梯电摇、“哈韩哈日”、攀比彩礼、“驴友”荒野求生、“网红”打卡地等等,无不闹得乌烟瘴气。在分析这些事件时,许多专家、学者都热衷将之归因于商家(资本)的操控、自媒体的煽风点火。然而在这些表面原因的背后,还有一个与当事人紧密相关的深刻问题,那就是人们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通俗地说,就是一种“主动质疑,坚定求真,严谨求证,不断创新”的思维。如果把盲目从众的心理和行为比喻成“病灶”,那么批判性思维就可以被视为切除这些病灶的“γ刀”。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医生会将患者头颅中的某些组织确定为靶点,然后使用钴-60产生的伽马(γ)射线进行一次性大剂量地聚焦照射,使之产生局灶性坏死或者功能改变,从而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目的。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批判性思维对某些观点、主张或者结论进行“一次性大剂量地聚焦照射”,从而分析出它们正确与否,然后帮我们做出相应的科学决策。
首先,“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内核”,“主动质疑”则是批判性思维显化为个人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的关键节点。当我们面对大千世界中纷纷扰扰的信息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要主动地质疑它们究竟是真是假。我们一定要时刻拷问自己:“它真吗?为什么?”譬如,我们经常会在自媒体上看到诸如《学会这些,可以长命百岁》之类的文章标题。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此时马上就会进入“主动质疑”的状态——是不是学会文章中说的那些内容,我就一定可以长命百岁呢?是不是饿了不吃饭,渴了不喝水,困了不睡觉,病了不用药,平时不运动,酗酒加熬夜,我仍然不会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再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傲娇”的小姐姐这样说:“女朋友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而是用来哄、用来疼、用来宠的。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和你讲道理。”朋友们,有爱就真的可以不讲道理了吗?如果你的伴侣怂恿你去偷去抢,并且说:“你不要跟我讲道理,你不这样做就是不爱我。”朋友们,难道你此刻真的就要前去打家劫舍了吗?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早就已经把理性的大树植根在心底,他不会允许激荡的情感驾驭冷静的头脑,而会使冷静的头脑驾驭激荡的情感。无论他遇到什么问题,质疑的枝蔓都会疯长,滋生盲目从众的土壤也就不会“肥沃”了。
其次,“求真”是批判性思维的“动力源”,“坚定求真”则是批判性思维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利刃”。批判性思维不是指责,不是抬杠,不是吵架,不是道德污名化,它只是一种追求客观真实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两个内涵:一是要敢于尝试推翻假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并且努力构建真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二是要勇于挖掘支撑假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的证据,辨别其来源的可信度,评估其质量的优劣性,进而驳倒来源虚假、质量低劣的证据,并且为真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提供可信度高、质量优良的证据。譬如,“绿豆汤包治百病”的理念曾经深受广大群众(包括不少医生、教师)的狂热推崇,但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则会马上进入“求真”模式:“这个说法真吗?有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来自权威的学术期刊呢,还是来自三婶儿、二姨、七舅老爷的饭后闲谈?它们是经过反复的严格检测,取得的精准数据呢,还是一些自己给自己‘加冕’成专家、学者的江湖骗子的胡诌呢?如果它真,那么晚期癌症患者是不是只要喝绿豆汤就可以霍然而愈了?那么医生怎么不赶紧改行熬绿豆汤,反而眼睁睁看着癌症晚期患者受尽病痛折磨而死呢?”。显而易见,绿豆汤不可能包治百病。看呀!朋友,“求真”的内涵就是如此简单,效果就是如此明显。试想,如果人人都坚定求真,怎么还会有人盲目从众呢?
再次,“求证”是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严谨求证”则是批判性思维具备科学精神和实用价值的“后盾”。批判性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运用恰当的推理方法推翻假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并且树立起真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这是一个“破”和“立”的过程,将会频繁地运用到逻辑学的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而且必须运用正确,否则就难以实现“破”,更不要谈及“立”了。我们可以就“矛盾律”的运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食用型保健品的广告宣称“本产品100%纯天然成分,绝对无任何化学添加剂”,但是在其产品包装背面的成分表中却明确列出了“苯甲酸钠”。只要是稍微懂得一些化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苯甲酸钠”就是“如假包换”的防腐剂。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既然广告词中说“无任何化学添加剂”,那么成分表中的“苯甲酸钠”是怎么回事呢?这不是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基于前面说到的“矛盾律”,我们可以树立起来一个明确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该保健品的行为已经构成虚假宣传了。”如此一来,它的可信度在你面前也就彻底瓦解了。此时此刻,你还会趋之若鹜地购买它吗?所以说,运用好逻辑学的规律,将会使我们的“求证”变得卓有成效,也会使每个人对盲目从众的“免疫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最后,“创新”是批判性思维的“终极导向”,“不断创新”则是批判性思维突破认知边界、融通知行鸿沟的飞升之翼。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纯粹质疑而质疑,而是为了实现创新而质疑。只有从最初的“质疑”一路发展到“创新”,我们所说的批判性思维方才算是完成了一次“闭环”。在历史上,每一次的科技飞跃、文明进步,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这个“秘密武器”。譬如:袁隆平先生大胆质疑“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理论,最终培育出了三系杂交水稻,对中国和全球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再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团队,大胆质疑“有源定位”与“无源定位”技术路线,最终制订出了“区域有源先行,逐步过渡到无源全球覆盖”的渐进策略,使中国直接夺回了卫星通信领域的“太空话语权”。所以我们可以笃定地说,每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人(其实每一个组织、社会、民族和国家亦然),只要不甘心自己永远只做“跟跑”,只要渴望自己做“领跑”,就一定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跟跑”当中,盲目从众的不良习惯和潜伏的危机、隐患将会越来越严重。一旦“跟跑”了错误的队伍、错误的方向、错误的路径,各种各样的损失(包括而不仅限于精力、时间、钱财、名誉等方面)都会接踵而至。这样的结局有谁能够承担得起呢?
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就像是一把治疗“盲目从众”的 γ 刀。其宝 贵价值和“锋利 ”之处,主要体现在它可以使“虚假”无处遁形的理性之上。当人们都能够使用理性的光芒照亮群体认知的黑暗角落的时候,我们或许才有机会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激流漩涡中重新构建起属于独立思考者的正确轨道。
作者单位:豫北医学院通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