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 思政课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文章字数:2409
思政课担负着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崇高职责使命,长期以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教育改革的系列决定,积极推进思政课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思政课的认知误区等。
一、理论考察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张学新将课堂教学过程从时间上分为三个清晰独立的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这一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讲授加讨论,更强调学生当堂或者隔堂讨论之前的内化环节,以作业反馈和小组讨论强化教学效果,既保证知识成体系地传递,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一种将讲授与讨论有机结合、师生双方均能及时互动加反馈的参与,从而带来个性化学习,推动传统课堂发生实质性变化。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政课可以借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促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深层次学习、活动的深度参与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渐进提升。
智能传播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在媒介汇流中传播成为人与社会新的连接方式。“00后”大学生作为我国第一代网络原住民,对互联网更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和心理认同。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模式,新媒体新技术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为破解思政课教学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介绍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学生“抬头率”不高等现象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模糊等自身因素,另一方面反映出思政课传统授课模式吸引力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大一新生正处在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探索阶段,也是对创新教学模式接纳度较高的时期。
三、教学实施
(一)实施过程。本研究采取“当堂对分”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大一新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配套课件和学校课程安排,本研究在2学时(80分钟)/次的课堂上将当堂对分模式应用于该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步骤为:教师首先用20分钟讲授知识框架并给出相关学习材料和思考题,学生再用20分钟阅读资料并独立完成思考题。最后,师生讨论交流40分钟(10分钟组内讨论环节,全班交流15分钟,教师总结15分钟)。
(二)实施效果。1.课堂参与度提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政课课堂教学由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建构,增强了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和内化知识的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政课课堂的参与度。 2.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笔者采用的“当堂对分”教学模式中有25分钟讨论交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自主探讨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资料搜集能力等,有助于培养合作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3.课堂教学效果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惯用知识灌输,对分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让学生在互动分享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课的铸魂育人效果。“对分课堂”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促进教师课堂角色转变,使教师由过去的“说教者”转变为课程知识的有限讲授者、学生讨论过程的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内化吸收的指导者。
(三)教学反思。课题组通过教学试点发现,高职院校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1.教师层面。“对分课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与教师的课前准备、组织管理能力等有直接关系。如教师是否根据学情分析准备了精准有效的阅读文本和思考题,其能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调动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讨论过程也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对分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重难点把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生层面。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往往是被动接受,“对分课堂”学生的角色定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知识与目标的主动归纳者,是知识与方法的规律发现者,是知识与思想的交流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查阅资料和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点拨和总结,才能真正发挥“对分课堂”的优势,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过程中积极性、参与度不够,会直接影响“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3.系统谋划,协同发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其政治性、学理性、思辨性较强,教师在进行学习资料选取和作业布置时需要考虑多方因素。想要将“对分课堂”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不够,应该在教材编制、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多方系统性的协同改革。
四、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的过程没有止境,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也没有止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综合了讲授法和讨论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并辅之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怀着开放、吸收和发展的态度,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线上学习平台签到、随堂测试、发布问卷调查、实时推送时政热点和学习资料等提高思政课堂的时效性、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在探索反思中总结教学经验,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好课、金课。
基金项目: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视域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WJWJG202226)。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一、理论考察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张学新将课堂教学过程从时间上分为三个清晰独立的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这一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讲授加讨论,更强调学生当堂或者隔堂讨论之前的内化环节,以作业反馈和小组讨论强化教学效果,既保证知识成体系地传递,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一种将讲授与讨论有机结合、师生双方均能及时互动加反馈的参与,从而带来个性化学习,推动传统课堂发生实质性变化。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政课可以借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促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深层次学习、活动的深度参与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渐进提升。
智能传播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在媒介汇流中传播成为人与社会新的连接方式。“00后”大学生作为我国第一代网络原住民,对互联网更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和心理认同。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模式,新媒体新技术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为破解思政课教学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介绍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学生“抬头率”不高等现象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模糊等自身因素,另一方面反映出思政课传统授课模式吸引力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大一新生正处在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探索阶段,也是对创新教学模式接纳度较高的时期。
三、教学实施
(一)实施过程。本研究采取“当堂对分”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大一新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配套课件和学校课程安排,本研究在2学时(80分钟)/次的课堂上将当堂对分模式应用于该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步骤为:教师首先用20分钟讲授知识框架并给出相关学习材料和思考题,学生再用20分钟阅读资料并独立完成思考题。最后,师生讨论交流40分钟(10分钟组内讨论环节,全班交流15分钟,教师总结15分钟)。
(二)实施效果。1.课堂参与度提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政课课堂教学由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建构,增强了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和内化知识的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政课课堂的参与度。 2.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笔者采用的“当堂对分”教学模式中有25分钟讨论交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自主探讨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资料搜集能力等,有助于培养合作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3.课堂教学效果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惯用知识灌输,对分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让学生在互动分享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课的铸魂育人效果。“对分课堂”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促进教师课堂角色转变,使教师由过去的“说教者”转变为课程知识的有限讲授者、学生讨论过程的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内化吸收的指导者。
(三)教学反思。课题组通过教学试点发现,高职院校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1.教师层面。“对分课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与教师的课前准备、组织管理能力等有直接关系。如教师是否根据学情分析准备了精准有效的阅读文本和思考题,其能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调动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讨论过程也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对分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重难点把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生层面。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往往是被动接受,“对分课堂”学生的角色定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知识与目标的主动归纳者,是知识与方法的规律发现者,是知识与思想的交流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查阅资料和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点拨和总结,才能真正发挥“对分课堂”的优势,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过程中积极性、参与度不够,会直接影响“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3.系统谋划,协同发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其政治性、学理性、思辨性较强,教师在进行学习资料选取和作业布置时需要考虑多方因素。想要将“对分课堂”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不够,应该在教材编制、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多方系统性的协同改革。
四、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的过程没有止境,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也没有止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综合了讲授法和讨论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并辅之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怀着开放、吸收和发展的态度,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线上学习平台签到、随堂测试、发布问卷调查、实时推送时政热点和学习资料等提高思政课堂的时效性、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在探索反思中总结教学经验,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好课、金课。
基金项目: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视域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WJWJG202226)。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