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张勇创新工作室“二二四”双引擎 驱动环境检测数智化跃迁
文章字数:1106




  在环境检测这一严谨与变革交织的领域,如何既恪守行业规范“不变”的底线,又激活科技创新“求变”的基因?安徽海峰分析测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海峰)以“守规范之根基,铸创新之利刃”为发展哲学,其张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张勇团队)独创“二二四”创新模式在冰刃之上舞出了中国环境检测装备自主化的破冰之路。近三年斩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各级标准7项,并获评“长三角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多项科创平台资质,成为环境检测领域“破立平衡”的标杆实践者。
  破界:在标准框架内跳出创新之舞
  环境检测行业素有“戴着镣铐跳舞”之称。国家标准如同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技术迭代需求却如激流奔涌。安徽海峰深知,若一味“守旧”,终将被时代淘汰。面对“标准镣铐”与“创新之舞”的行业悖论,团队独创“二参二实四转化”模式,构建起科研与生产的双向循环生态。
  “二参”打通产研壁垒,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探寻问题症结,生产骨干加入研发团队提出改进方案——这种“跨界混编”模式让90%以上的创新课题源自一线痛点;“二实”锻造技术真金,创新工作室将“考场”搬到行业赛场,带着自主研发的窄径管线疏通设备参加环境监测技术创新成果比武,携新型采样瓶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用实战验证了技术含金量;“四转化”激活创新动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被彻底打通。形成“技术突破—标准制定—产业推广”的完整链条。
   攻坚:三记打破技术垄断的重拳
  双开口采样瓶的“破壁之战”:双开口设计攻克清洁器体积大难题,经多次测试,清洁效率提升3倍,入选合肥市“五小”创新成果奖;毛细管色谱柱的“荒漠突围”:国产0.25mm弹性石英毛细管打破垄断,成本仅为进口的1/4,涂渍工艺精度达发丝1/30,填补了安徽省在弹性石英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制备领域的空白;微米级管线“清道夫”:首创窄径管线高压射流疏通方案,实现了90%以上窄径管线的循环利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在同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蝶变:从技术突破到生态重构
  通过“二二四”模式的持续深耕,安徽海峰实现三重跃迁。技术话语权升级:从被动执行国标到主导制定省市级标准,为区域污染防治提供关键技术支持;人才生态裂变:培育出“安徽工匠”“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技术精英,建成覆盖“市-省-长三角”三级工匠创新工作室矩阵;产业价值外溢:依托于企业研发中心平台,将“一种可连续进样的分光光度计”等多项成果进行实际转化,服务于全国多家环保机构。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规范约束与创新突破时,张勇团队用“探戈哲学”作喻:“既要踏准标准规范的节拍,又要跳出技术创新的舞步。”这支扎根生产一线的科研铁军,正以“破冰者”姿态书写中国环境检测装备自主化的新篇章。
  (全媒体实习记者 师亚萍)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