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种养循环绘就绿色农业新画卷
——萧县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文章字数:1934
    县主要领导调研项目实施情况。


    省土肥总站领导来萧县督查项目实施情况。


    种养循环项目效果监测点小麦长势。


  近年来,萧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思路,积极探索种植业与养殖业循环发展,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优化实施方案,整合社会资源,抓住关键环节落实,大力培育服务组织等方式,建机制、创模式、畅循环,积极探索粪肥还田路径,实现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不断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
  统筹推动抓落实

  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实施,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落实项目的实施工作,成立了由环保、农技、畜牧等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具体负责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培训、效果监测等工作。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强化职责分工、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工作机制,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优化实施方案创新方式强监管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工作组多次组织召开由技术组、家庭农场、合作社、有机肥生产企业、服务组织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建议、意见,优化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对项目实施区域、实施主体遴选、申报程序、项目监管、补贴标准、验收审计等环节作了具体部署安排。
  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制定《萧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粪肥施用监管工作制度》,明确项目监管人员职责、监管内容及监管要求;同时根据各自职责范围,压实种植、养殖和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方责任。成立由项目技术组、环保局、派驻组等人员组成的项目监管小组,实行线下线上同监管。做到粪肥去向有据可查,监管不留死角。与专业公司签订监管协议,实现对实施主体的粪污收集、处理、检测、还田进行全程追溯,实时监控各实施主体进度及整个项目的进展,直观了解实施主体在全县的分布,效果检测点的布局,实施面积分布等情况,切实提高监管效率。强化项目跟踪审计,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全程跟踪服务、审计。
  注重过程管理
  精耕细作重运行

  为宣传推广试点项目,提高粪肥还田力度,提高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县农技推广中心多次举办由技术专家组、乡镇农技站长和实施主体参加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座谈、培训会及项目推进会,介绍项目建设背景、意义,解读省农业厅关于做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文件精神,项目实施技术措施,实施主体对项目实施有了全新的了解,实施项目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县土肥站技术人员针对粪肥收集、处理、还田利用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对实施主体作了技术培训。在项目施肥的关键环节,组织召开施肥现场观摩会,现场展示粪肥机械撒播,参会人员直观了解粪肥撒施效果,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同时,创新服务运行机制,扶持壮大宿州美富环保科技公司等一批有一定运营基础的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粪肥使用全过程服务;搭建种养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养殖场(户)—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服务中心—种植大户(农业园区、有机肥生产厂)”利益联结机制,扩大粪肥还田利用社会化服务市场规模,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大投入,提高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增产提质,形成良性循环。
  营造社会氛围
  示范带动广传播
  为推动试点项目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县农技中心在青龙集、马井镇养殖企业集中的乡镇以及经济作物种植集中的酒店镇丁庄村实行整镇、整村推进,对瓜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较大的乡镇及国家级、省级、市级标准园集中供肥。并在省市县等媒体宣传报道萧县实施该项目经验做法、工作亮点及实施成效,同时利用印发明白纸、广播电视等形式宣传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共举办培训班32期,培训人员12000人次,召开现场会5次,发放技术资料16000余份,宣传报道6条次。
  项目的有效实施,促进化肥减量增效与耕地质量的提升,示范带动效果明显。仅2024年,全县项目示范区有机肥施用面积11.19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施用面积7.41万亩,合计18.6万亩;消纳畜禽粪污(实物)14.81万吨,减少化肥用量355.4吨(折纯)。
  农民增收,乡村更美。萧县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深度融合,成功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华丽转身”,从“资源浪费”转变为“绿色财富”,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萧县种养循环正逐步从试点探索走向规模化发展,一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富裕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王建 韩峰)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