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科技魔法点亮童心思政桥梁共筑未来
文章字数:875
当科学实验的“魔法”与思政教育的“桥梁”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3月5日,安徽省科技馆的科技志愿服务队走进合肥师范附属第四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同心志愿同行”主题活动。这场科学与情怀交织的“双拼课堂”,师生在欢笑与惊叹中感受科技魅力,厚植家国理想。
“同学们,你们相信声音能‘看见’吗?能让水流‘起舞’,更能‘隔山打牛’吗?”伴随着安徽省科技馆老师的神秘提问,科学实验秀“声音魔法师”正式拉开帷幕。“注意看!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台前,只见一位老师双手放在一个装满水的铜盆把手上,来回摩擦,伴随着盆体发出的嗡鸣声,其内部竟然升腾起了水花。神奇的实验现象引起了孩子们的连声惊叹,“这个盆叫作‘鱼戏共振盆’,当盆外产生摩擦时,会产生圆形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驻波。这种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使得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孩子们一边聆听老师的讲解,一边伸头仔细观察,后排的同学甚至踮起脚尖,生怕错过这精彩一幕。
科学的魔法仍在继续。“大家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老师的提问激起了台下孩子们的好奇心,“用舌头!”“不对,不对!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水鼓表演到音叉隔空碰撞小球再到氦气变声,两位老师接连亮出多样“秘密道具”,与孩子们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各类趣味实验赚足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传递出对探索科学知识的无限热情。
如果说先前的实验秀是“玩转科学”,那么接下来《“桥”我中国》思政课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科技馆的老师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大国工匠茅以升的人生故事。随着课件切换,屏幕上呈现钱塘江大桥设计者茅以升在抗战时期为阻日军炸毁大桥的手稿,孩子们的神情逐渐肃穆。“科技不仅能筑桥,更能筑起民族的脊梁。”老师的话掷地有声。
这场活动实现了“科学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双向赋能”,让孩子们在实验中触摸未来,在故事里读懂中国,这便是最生动的成长课堂。与此同时,这场关于科学与未来的启蒙,已在他们心中悄然启航。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同学们,你们相信声音能‘看见’吗?能让水流‘起舞’,更能‘隔山打牛’吗?”伴随着安徽省科技馆老师的神秘提问,科学实验秀“声音魔法师”正式拉开帷幕。“注意看!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台前,只见一位老师双手放在一个装满水的铜盆把手上,来回摩擦,伴随着盆体发出的嗡鸣声,其内部竟然升腾起了水花。神奇的实验现象引起了孩子们的连声惊叹,“这个盆叫作‘鱼戏共振盆’,当盆外产生摩擦时,会产生圆形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驻波。这种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使得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孩子们一边聆听老师的讲解,一边伸头仔细观察,后排的同学甚至踮起脚尖,生怕错过这精彩一幕。
科学的魔法仍在继续。“大家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老师的提问激起了台下孩子们的好奇心,“用舌头!”“不对,不对!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水鼓表演到音叉隔空碰撞小球再到氦气变声,两位老师接连亮出多样“秘密道具”,与孩子们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各类趣味实验赚足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传递出对探索科学知识的无限热情。
如果说先前的实验秀是“玩转科学”,那么接下来《“桥”我中国》思政课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科技馆的老师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大国工匠茅以升的人生故事。随着课件切换,屏幕上呈现钱塘江大桥设计者茅以升在抗战时期为阻日军炸毁大桥的手稿,孩子们的神情逐渐肃穆。“科技不仅能筑桥,更能筑起民族的脊梁。”老师的话掷地有声。
这场活动实现了“科学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双向赋能”,让孩子们在实验中触摸未来,在故事里读懂中国,这便是最生动的成长课堂。与此同时,这场关于科学与未来的启蒙,已在他们心中悄然启航。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