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探究
李苏霞
文章字数:5504
  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其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各个环节,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分析了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及乡风文明建设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强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对传统文化扬长避短、加大对乡村文化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等方式,探讨全面建设文明乡风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存在问题;建设路径
  一、乡风文明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基本内涵

  在中国历史典籍中“乡风”一词早有体现,《管子·版法》中说“必先顺教,万民乡风”[1]。即指必须首先推行教化,使万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乡风指“乡村的风俗习惯”,是指乡村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的物质风俗习惯和精神思想道德建设[2]。因此,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抓住农民这个建设主体,努力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二)重要意义
  1.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乡风文明建设,是现代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石,体现在乡村振兴工作的每个环节之中[3]。乡风文明的提升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创业热情,带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优化乡村居住环境,带动人文精神发展,为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提供精神力量。
  2.乡风文明建设是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
  乡土文化代表着中国民间文化的智慧和结晶,是传承在中国人民基因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首要的是保护传统乡村建筑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古建筑,为发扬传统民俗提供场所和空间。同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成乡土精神在新时代的塑造和升华。
   3.乡风文明建设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建立以自治为核心、德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乡村社会文明建设,加强对于乡村居民的文化塑造和道德培养[4]。因此,塑造良好的乡风文明,强化道德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造和谐、淳朴、善良的美德风尚,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社会的稳定程度。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联
  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乡村振兴又能反哺乡风文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同步推进。因此,在现代乡村治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生活参与者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凝聚而成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底蕴,对于延续乡村文明、发展乡村文化、凝聚主体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优化和建设现代乡风文明,既能够传承乡村优秀历史文化,又能够为乡风文明赋予现代意义,让乡村建设凝聚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主体力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乡风文明提供环境支持与文化支持
  乡风诞生于农村,发展于农村,其主体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乡村居民,基本内涵是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传统风俗、社会习惯等各个方面。因此,乡村振兴更需要开发乡村精神文化内核,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保护和传承地区传统手工艺、古建筑等文化资源,这既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极为重视现代乡风文明建设,要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5]。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个地方仍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进而阻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短板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精神世界也随之改变,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思想和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农民的价值观念不断失衡。
   1.价值判断渐趋分化
  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居民的价值观也逐渐开始多样化,目前部分乡村地区仍存在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感不高、价值观扭曲等不良风气,这对于乡风文明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
  2.道德责任感滑坡
  由于分配方式的改革、经营渠道的多样化,农民的收入模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然而部分农民由于道德感不高、责任感不强,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忘记自己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基本的道德观念。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乡村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3.诚信意识趋于淡化
  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基层办事中,诚信原则有时成为一纸空谈。面对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存在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这都会对社会风气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随着城镇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乡村振兴也带动着乡村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农村特有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集群被进一步削弱,为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部分地区乡土文化地标遭到损毁、破坏和消失
  因村民对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导致部分为了政绩好看的基层工作人员,将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加以改造,导致地方村落正逐渐“趋同化”。同时,各级政府在保护村落古建筑的时候,除了被列入保护名录的特定村落遗产之外,由于保护范围和保护主体不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很多乡村的建筑标志保护流于空谈。
   2.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缺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带着子女进城务工,成为城市新居民。传统的农村家庭被不断打散,农村居民中年轻一辈的人数不断减少。随着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他们也不会再选择回到相对落后的农村,而是选择留在城市里,这进一步削弱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3.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环境的欠缺
  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离不开特有的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脱胎于几千年来农民的生产、生活,它既是人民生活的缩影,也是反映时代变迁的工具。然而随着城乡生活的不断改变,原本诞生于传统农村的民间技艺如剪纸、皮影等正在逐步消失。
   (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资源倾斜和设施配置上乡村发展均不及城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经费缺乏
  乡村文化建设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没有及时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导致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大。资金的短缺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基层设施建设落后甚至缺乏,无法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从而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2.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有待扩充
  一直以来,农村基础文化建设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大部分村镇文化宣传员由村镇机关干部兼任。但是,这种“兼职”一方面导致文化宣传活动专业度不高,宣传效果不好;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工作人员业务工作多、压力大,无法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进而导致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缓慢。
   3.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不够精良
  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虽然各地按照相关政策和标准建立了相应的公共文化宣传点,但是其中放置的文化产品比较雷同,没有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缺乏趣味性和独特性,无法引起农民的兴趣,导致宣传点形同虚设,农民不爱看、不想看的情况,甚至浪费公共资源[6]。
  (四)移风易俗有待加强
  随着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受传统封建陋习的影响,部分农民的思想还是比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有效开展。
   1.部分农村陋习依旧盛行
  乡村社会自古以来就是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社会集群,每个地区的乡村都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移风易俗,有时需要对抗的是千年来的偏见和习俗[7]。如目前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是宗族社会思想,重男轻女、奢侈婚嫁等情况时有发生。
   2.不良信息的传播冲击着移风易俗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今天,自媒体不再是新鲜事,人人都能通过手机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流。然而很多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收到庞杂无序的海量信息时,难以进行甄别,很容易人云亦云。再加上部分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虚假信息和负面内容,很容易对农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消极影响。
   3.移风易俗趋于简单化、形式化
  部分地区基层干部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够硬,对工作的理解不到位,认为“移风易俗”只是简单地喊喊口号、写写标语,并没有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是搞好“面子工程”,使移风易俗流于形式。同时,移风易俗工作缺乏创新性,无法激发农民的兴趣,从而主动自愿参与到移风易俗行动中。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风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教育村民形成自觉行动,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乡村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享真实故事,切实推进道德教育。
  第二,改进思政教育方式。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紧密联系乡村振兴的基本特征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要点,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开展诸如广场舞、村晚表演,乡村歌唱等活动,从而激发村民的能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二)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加强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动的宣传。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之中,我们既能够感受到历史传承的厚重,也能欣赏当地民俗的独特性与民族性。因此,对于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动,需要委派专家学者予以进行全面考评,并执行相关政策法规保护民俗活动,让其成为乡村文化塑造的抓手。
  其次,推进乡村工艺的发展。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我们要通过民俗节庆活动,以文化工艺品为抓手,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同时,加强与文化旅游部门的合作,推动民间工艺品的市场化、商品化发展,从而形成文化品牌,通过批量销售、流通及生产等方式,拓宽乡村文化的传承维度。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1.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保障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需求

  以政府资金为主,帮助各级村社区设立专项基金,充实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库。同时,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形成以政府资金为主、社会各方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共同协调解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缺乏、资金不足的问题,让农村文化体系建设不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培育挖掘文化骨干,建设高素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建设现代乡风文明更需要吸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深入挖掘本土艺术家,为民间艺术表演添砖加瓦。其次,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提高薪资福利、提供舒适环境、扩大服务范围等方式,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来。
  3.打造农村公共文化品牌,塑造农村公共文化精品
  文化道德建设不能虚空悬浮,需要建立在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之上。在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后,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精神文化产品。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面,使文化活动更加接地气、有人情味、接受度高。
  (四)因地制宜开展移风易俗
  1.发挥新乡贤的文明乡风倡导者作用
  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首先,要塑造新时代的“乡贤”。利用乡村群居生活中具有一定领导力和社会地位的“乡贤”,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宣传新时代文明乡风。其次,建立健全乡贤的联络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促使其为乡风文明建设建言献策,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2.加强宣传引导,塑造社会良好风尚
  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将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宣传双管齐下,广泛宣传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民俗的宣传口号和乡风乡训,为农民的日常精神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通过塑造典型、讲好乡村故事等方式,以好人好事作为宣传对象,让乡村居民切实感受到高尚的精神文明感召。
   3.强化专项整治,全面推进移风易俗
  首先,建立良好的婚恋风俗。将现代社会平等自由的婚恋观融入到乡村居民的生活中,对于不良婚恋习俗予以杜绝。其次,引导乡村居民遵守现代殡葬制度。在当地风俗、环保和节约中找到平衡点。最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建设美丽新农村。
  五、结语
  通过深入剖析乡风文明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以及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联,可以更科学地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实现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稳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而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改善农村的整体精神风貌,打造一个服务优质,民风淳朴、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参考文献:
  [1]赵紫燕,许汉泽.再造新民风:“政-社”互动视角下乡风文明实践的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1):115-124.
  [2]徐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9(21):32-34.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04):176-18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9):11-1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
  [6]孙皖江,王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5):71-74.
  [7]赵廷阳,张颖,李怡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基于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46-53.
  基金项目:2024年自治区研究生创新项目《文化润疆视域下新疆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XJ2024G252)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