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以爱国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法治人才培养阵地建设
古丽巴奴木·吾买尔江
文章字数:3139
  摘要:爱国主义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美好德行和外在的行为准则。通过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教育教材和课程、加强校园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方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公民意识,打造一个良好的德法环境。
  关键词:爱国主义价值观;法治人才;人才培养;阵地建设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建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阵地。”爱国主义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指引人们道德生活的主导价值观念。爱国其实就是一种大德,是国民充分体现爱国热情和情感的一种内在的美好德行和外在的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对于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法治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教育教材和课程、加强校园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方式,激发法治人才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公民意识,打造一个良好的德法环境,从而培养法治人才的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一、培养宪法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爱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有民族凝聚力和整合力的重要标志。德国思想家尤根·哈贝马斯提出了宪法爱国主义理念,即指向宪法文本、宪政文化和宪制程序的一种宪法忠诚的观念。在法治教育视角下,爱国可以体现为一种宪法爱国主义教育,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爱国首先要爱宪法。宪法爱国主义精神既确保国家统一,又确保真正实现公民与族群的权利。宪法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成为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及超国家集体认同的基础。在此意义上引申出的宪法爱国主义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宪法法律意识和爱国意识,这既是一国的法治需求,又是道德需求。以每年的“宪法日”、每次的升国旗仪式看作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课,通过12·4国家宪法日、入学、毕业、入团、入党等特殊的日子,开展宪法宣誓活动;充分发挥官网、公众号、微信、短信、博客、微博及QQ等网络平台的优势,创建宪法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传播阵地,进而强化宪法爱国意识,增强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自觉性,为加强法治人才培养阵地建设提供了精神价值遵循。
   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必须法治、德治一手抓,两者都有规范行为和维护秩序的作用,重视法律的规范和道德的教化作用。以爱国主义价值观为引领,推进法治人才培养阵地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法治与德治协同治理的必然要求。爱国成为指引人们道德生活的主导价值观念,其实就是一种德,是国民充分体现爱国热情和情感的一种内在的美好德行和外在的行为准则,通常发挥引领和教化作用。我国《宪法》序言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爱国统一战线”;明文提倡“爱祖国的公德”,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必然是法治与德治协同发力的重要连接点。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于法治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全过程,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头脑中,不必特意传授就能潜移默化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质,发挥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育人的作用,以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引导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规定“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弘扬爱国精神的基本依托,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引领、教化和激励功能。从实践出发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科学、合理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前提。从实践教育意义上讲,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身就是一种现场课堂,蕴涵着浓厚的爱国情感和道德养分,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高等院校法治人才培养应当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法治实践教育的活教材。因此,加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在法治教育理论、法治教育理念以及法治教育内容上融入爱国精神外,还需要在具体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上进行创新。
  四、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教育教材和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课程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环节,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及情感态度开辟了道路。为了发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渠道作用,就应该推进课程教材建设。高校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法治教育等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作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宝贵的教育资源、运用国情资料,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内容。高校应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其有机融入法治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法治理念,在传授法治教育的同时,塑造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国家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深化法治观念的认知,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力量。
  五、加强校园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设施,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建设校园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径是进一步加强校园法治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并凸显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各级各类学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是让法治走进校园,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引导青少年崇法尚德,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各高校为了激发爱国热情,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题,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增强爱国之情、树立学生的法治理念。同时,爱国主义相关法律内容融入各类校园文艺活动之中,将充满强烈感性认知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每个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法治教育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爱国情感、提高学习法治教育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与培养法治人才具有密切联系和特殊意义。法治人才是民族的精英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爱国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及重要组成部分。而法治的初心,就是守护这个价值关切,为这样的价值追求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也将为全面依法治国注入最鲜活的力量。致使,我国法治教育达到涵养爱国之德、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新疆高校法治文化教育阵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JNUBS2023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