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血透长期导管堵塞的原因及针对性护理措施分析
六安市中医院 郭丽
文章字数:1497
  血透长期导管堵塞是透析患者在临床中的常见问题,指的是患者在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堵塞、不畅、血流量不佳等问题。血透长期导管堵塞问题的出现,会给患者带来治疗与健康的多方面负面影响,包括削弱透析的效果、促使患者在透析的过程中出现管路及透析器凝血现象,导致患者无法正常透析等。因此,需要对血透长期导管堵塞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分析血透长期导管堵塞的原因,包括血栓、纤维蛋白鞘的形成,导管机械性异常,感染,药物或沉淀物残留等。血栓是导管堵塞最常见的原因,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抗凝剂使用不足或封管操作不规范相关。由于导管长期留置在血管中,血液与导管表面接触,容易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附着于导管内壁或尖端,导致血流受阻。研究显示,长期导管血栓发生率高达42%-100%。导管长期留置后,纤维蛋白在导管周围形成鞘状结构,该鞘膜由血液成分沉积形成,逐渐增厚逐渐包裹导管尖端,导致血流不畅甚至完全堵塞。其发生率与导管材质、留置时间及患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导管的机械性异常,包括导管扭曲、折叠或受压,多因患者体位不当、局部活动过度或固定不牢导致。此外,导管尖端位置偏移或血管内膜损伤也可能引发血流不畅。感染相关因素,导管相关感染(如局部皮肤感染、隧道感染或菌血症)会诱发炎症反应,促进血栓形成。感染还可导致导管周围组织水肿,进一步压迫导管腔。药物或沉淀物残留,某些药物(如高钙制剂)在导管内结晶沉积,或护理人员未能够正确科学开展脉冲式冲管腔,导致血液出现了附壁凝固,直接堵塞管腔。
  血透长期导管堵塞针对性护理措施有以下几种。1.优化抗凝管理,个体化抗凝方案:根据患者体重、凝血功能及合并症调整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剂量,必要时采用局部抗凝,规范封管操作,使用肝素盐水或尿激酶封管,确保封管液浓度及剂量适宜,避免残留血液凝固。2.预防纤维蛋白鞘与血栓,定期溶栓治疗:对反复栓塞者,采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导管内溶栓,溶解纤维蛋白鞘及血栓。导管维护:每次透析后彻底冲洗导管,避免血液残留;定期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评估导管通畅性。3.减少机械性堵塞风险,导管位置管理:通过X线或超声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避免位置偏移;固定导管时采用无张力方式,防止扭曲。患者活动指导:限制插管侧肢体剧烈运动,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区域。4.感染防控与处理,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及换药时注意手卫生,使用一次性无菌敷料覆盖导管口,定期消毒周围皮肤。感染监测与干预:观察局部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及时留取分泌物培养,必要时拔管并应用抗生素。5.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健康宣教:指导患者保持导管干燥,避免污染;出现导管渗血、疼痛或发热时立即就医。生活方式调整:控制透析期间体重增长,避免血液浓缩;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者需强化原发病管理。
  结合文章分析表明,导致血透患者出现长期导管堵塞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血栓、感染,导管机械性异常,纤维蛋白鞘的形成,药物或沉淀物残留等方面。结合以上原因,可通过优化抗凝管理,预防纤维蛋白鞘与血栓的形成,减少机械性堵塞风险,感染防控和患者教育及自我管理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以上措施开展血透患者长期导管堵塞针对性护理,更有利于保障患者进行透析治疗的顺利性,更有利于对患者的各类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工作中,还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期导管堵塞是血透患者常见并发症,需通过多维度干预降低风险。护理重点在于个体化抗凝、规范导管维护及感染防控,同时结合患者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新型抗凝材料或溶栓技术,以优化长期导管的使用效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