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孙中山党建思想的历史分析
文章字数:2700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个政党的创始人与缔造者。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领袖,孙中山的建党思想和建党活动在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建党活动贯穿于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创建与发展历程之中,极大地推动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府的历史进程,其党建思想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与成熟。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孙中山的党建思想,从党的使命任务、组织建设、指导思想、作风纪律和群众基础等多个维度,全面考察革命先驱的建党活动,进而总结早期建党活动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
一、党的使命任务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政党最初由当时的革命团体转化而成,政党在组织爱国革命人士参与革命运动以及组织国家政权建设近代民主政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孙中山早在创立兴中会时就指出政党的功能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志士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刘保刚就孙中山建立的政党的使命和功能在其文章《孙中山政党思想评析》中表示:孙中山认为政党需具备制定自身奋斗目标、传达民众利益要求、动员社会民众、政治社会化、选拔及录用社会精英、整合社会各阶级及团体的功能。孙中山关于政党的使命的认识来源于欧洲资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天然地内嵌于其政党的指导思想中,表现为“三民主义”等思想,在政党的革命任务上则表现为致力于建设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建党活动于旧中国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时期向中国引入政党政治,寄希望以政党凝聚国家救亡力量,以新式民主政治取缔封建旧中国的统治,建立一个完全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
二、党的组织建设
孙中山对政党组织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从会党秘密式的组织形态逐渐转变为公开活动的政党组织形态。中华革命党时期,党章规定:“凡进本党者必须以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之成功的条件立约宣誓永久遵守。”但中华革命党的组织性建设的试验是不成功的,造成了中华革命党更加趋近于一个秘密会党式的政党,其组织性事实上是下降的,由于其秘密会党式的组织形式,许多革命人士未参与其中。孙中山此后反思党的组织性不足的弊端,他随即认识到同盟会、国民党发展吸收组织成员仅关注其是否认同“主义”,却缺乏对党员品行的考察,从而导致党组织“既无团结自治之精神,复无奉令承教之美德,致党魁则等于傀儡,党员则有类散沙。”此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的党的组织性建设极大启发,孙中山吸收俄共(布)建党经验,改组中国国民党,为创造一个真正中华民国而奋斗。这里吸取“俄共(布)建党的某些经验”显然是吸收俄国共产党的组织性建设经验。孙中山曾在党的组织性建设中走过一段歧路,例如他曾就重建党组给南洋革命党人的信中写道:“此次重组革命党,首以服从命令为惟一之要件。凡入党各员,必自问甘愿服从文一人,毫无疑虑而后可。”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并非传统会党,会党式的组织形式不适应现代化的民主政治转向。
三、党的思想建设
孙中山的政党指导思想融合了民族危机的紧迫感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精髓。他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口号,以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共同构成了他的建党理念。孙中山的思想不仅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即通过政党参与政治体制以争取政治权力,而且将建党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旨在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孙中山的建党活动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爱国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口号凝聚了广泛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理想,催生了中国首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政党以富有救国救民精神的革命口号为指导,强化党的思想建设。他倡导的三民主义不仅联合了共产党和社会各阶层,还动员了广大民众参与北伐战争等革命活动,以此革命理想来增强革命团体的团结和凝聚力。孙中山在党的建设活动中致力于通过强化思想共识来巩固党的团结,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从革命口号和党章关于主义的规定中强化党员对于革命理想的认同,团结党组织向资产阶级现代民主政治的目标前行。
四、党的作风建设
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提出,“党风”即是党的作风。他指出,党的作风建设就是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党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对党的风评息息相关,党的作风是党员和党组织具体运行的行事规则。遭遇陈炯明兵变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由此下定决心改组国民党组织。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其制定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建国程序论,他将建国步骤划分为军政、训政与宪政三个阶段,从以党建国、以党治国逐步过渡到还政于民。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孙中山对政党政治的深刻理解和对民主的不懈追求。孙中山希望通过政党的社会教化功能,逐步引导民众走向现代民主国家的建设之路。然而,他所依托的国民党内部逐渐滋生出腐败作风,这种作风从根本上侵蚀了政党政治的政治基底。最终,这种不良作风的蔓延引发了民国时期严重的腐败问题,使得孙中山的以党建国理想在实践中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五、党的群众基础
政党的群众基础通常指某个政党在社会上的号召得到了多少人的支持和参与,其活动能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调动群众的力量为己用。在政党创建之初,孙中山就已明确政党的社会动员与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强调政党要依据形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此时多以帮派式的民众动员和欧洲政党的社会动员加以理解。孙中山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巨大潜在力量是在借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经验之后,无产阶级政党作为真正群众性的政党,孙中山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动员中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并在《要靠党员成功不专靠军队成功》中明确指出:“所以吾党想立于不败之地,今后奋斗之途径,必先要得民心,要国内人民与吾党同一个志愿,要使国内人民皆与吾党合作,同为革命而奋斗。必如此方可以成功;且必有此力量,革命方可以决其成功。”孙中山关注到政党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势必要充分地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参与到党领导的革命性运动,看到人民群众中蕴含的巨大的革命潜力,认识到动员人民力量参与到革命运动对革命成败尤为重要。
总体来看,孙中山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及论述在近现代政党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政党政治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但历史性看,孙中山的党建思想是不成熟的,表现为浓厚的家长制色彩。有学者指出,孙中山建设国民党的家长制色彩是此后国民党建设、中国政治现代化恶化的重要思想来源。新时代条件下,应当历史地、批判地看待孙中山的党建思想,充分挖掘党的建设经验为当前党的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教训。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党的使命任务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政党最初由当时的革命团体转化而成,政党在组织爱国革命人士参与革命运动以及组织国家政权建设近代民主政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孙中山早在创立兴中会时就指出政党的功能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志士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刘保刚就孙中山建立的政党的使命和功能在其文章《孙中山政党思想评析》中表示:孙中山认为政党需具备制定自身奋斗目标、传达民众利益要求、动员社会民众、政治社会化、选拔及录用社会精英、整合社会各阶级及团体的功能。孙中山关于政党的使命的认识来源于欧洲资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天然地内嵌于其政党的指导思想中,表现为“三民主义”等思想,在政党的革命任务上则表现为致力于建设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建党活动于旧中国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时期向中国引入政党政治,寄希望以政党凝聚国家救亡力量,以新式民主政治取缔封建旧中国的统治,建立一个完全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
二、党的组织建设
孙中山对政党组织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从会党秘密式的组织形态逐渐转变为公开活动的政党组织形态。中华革命党时期,党章规定:“凡进本党者必须以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之成功的条件立约宣誓永久遵守。”但中华革命党的组织性建设的试验是不成功的,造成了中华革命党更加趋近于一个秘密会党式的政党,其组织性事实上是下降的,由于其秘密会党式的组织形式,许多革命人士未参与其中。孙中山此后反思党的组织性不足的弊端,他随即认识到同盟会、国民党发展吸收组织成员仅关注其是否认同“主义”,却缺乏对党员品行的考察,从而导致党组织“既无团结自治之精神,复无奉令承教之美德,致党魁则等于傀儡,党员则有类散沙。”此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的党的组织性建设极大启发,孙中山吸收俄共(布)建党经验,改组中国国民党,为创造一个真正中华民国而奋斗。这里吸取“俄共(布)建党的某些经验”显然是吸收俄国共产党的组织性建设经验。孙中山曾在党的组织性建设中走过一段歧路,例如他曾就重建党组给南洋革命党人的信中写道:“此次重组革命党,首以服从命令为惟一之要件。凡入党各员,必自问甘愿服从文一人,毫无疑虑而后可。”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并非传统会党,会党式的组织形式不适应现代化的民主政治转向。
三、党的思想建设
孙中山的政党指导思想融合了民族危机的紧迫感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精髓。他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口号,以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共同构成了他的建党理念。孙中山的思想不仅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即通过政党参与政治体制以争取政治权力,而且将建党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旨在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孙中山的建党活动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爱国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口号凝聚了广泛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理想,催生了中国首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政党以富有救国救民精神的革命口号为指导,强化党的思想建设。他倡导的三民主义不仅联合了共产党和社会各阶层,还动员了广大民众参与北伐战争等革命活动,以此革命理想来增强革命团体的团结和凝聚力。孙中山在党的建设活动中致力于通过强化思想共识来巩固党的团结,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从革命口号和党章关于主义的规定中强化党员对于革命理想的认同,团结党组织向资产阶级现代民主政治的目标前行。
四、党的作风建设
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提出,“党风”即是党的作风。他指出,党的作风建设就是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党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对党的风评息息相关,党的作风是党员和党组织具体运行的行事规则。遭遇陈炯明兵变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由此下定决心改组国民党组织。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其制定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建国程序论,他将建国步骤划分为军政、训政与宪政三个阶段,从以党建国、以党治国逐步过渡到还政于民。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孙中山对政党政治的深刻理解和对民主的不懈追求。孙中山希望通过政党的社会教化功能,逐步引导民众走向现代民主国家的建设之路。然而,他所依托的国民党内部逐渐滋生出腐败作风,这种作风从根本上侵蚀了政党政治的政治基底。最终,这种不良作风的蔓延引发了民国时期严重的腐败问题,使得孙中山的以党建国理想在实践中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五、党的群众基础
政党的群众基础通常指某个政党在社会上的号召得到了多少人的支持和参与,其活动能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调动群众的力量为己用。在政党创建之初,孙中山就已明确政党的社会动员与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强调政党要依据形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此时多以帮派式的民众动员和欧洲政党的社会动员加以理解。孙中山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巨大潜在力量是在借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经验之后,无产阶级政党作为真正群众性的政党,孙中山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动员中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并在《要靠党员成功不专靠军队成功》中明确指出:“所以吾党想立于不败之地,今后奋斗之途径,必先要得民心,要国内人民与吾党同一个志愿,要使国内人民皆与吾党合作,同为革命而奋斗。必如此方可以成功;且必有此力量,革命方可以决其成功。”孙中山关注到政党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势必要充分地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参与到党领导的革命性运动,看到人民群众中蕴含的巨大的革命潜力,认识到动员人民力量参与到革命运动对革命成败尤为重要。
总体来看,孙中山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及论述在近现代政党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政党政治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但历史性看,孙中山的党建思想是不成熟的,表现为浓厚的家长制色彩。有学者指出,孙中山建设国民党的家长制色彩是此后国民党建设、中国政治现代化恶化的重要思想来源。新时代条件下,应当历史地、批判地看待孙中山的党建思想,充分挖掘党的建设经验为当前党的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教训。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