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审视
文章字数:5385
摘要: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的钥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历史、政治、文化三重维度进行审视。从历史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大一统”历史传统的延续、中华民族自觉的重要表征、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强化的需要;从政治维度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需要牢记“四个与共”、坚定“五个认同”、树立正确“五观”;从文化维度看,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与延续、是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根本,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主线,是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因此,以历史、政治、文化三重维度,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机理,以便用整体思维和历史思维推进民族工作纵深发展,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共享民族复兴的无上荣光。
一、历史维度:时代更迭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华民族在他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寻找共同价值,以便充分发挥民族优势写好各个民族的历史篇章,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又丰富历史,增加历史的厚度与宽度。
(一)“大一统”历史传统的延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古之先贤孔子认为众生平等,华夷二者应视为一体,但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却不用强制改变以达到统一,正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对于“大一统”理念下的特色民俗应该予以尊重与保留。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采取全国统一的治理模式。春秋时期出现的“大一统”理念由思想理念层面落实到政治实践中,实现了以多民族国家统一状态发展,这为唐汉及以后朝代的辉煌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和现实基础。汉武帝时期,极大重视推动“大一统”王朝构建,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衰落,各大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地区,中华大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日益密切。唐朝的繁荣昌盛与其包容开放的国策是分不开的,元朝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领导下的“大一统”王朝政权,元朝囊括了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经济区、南方农耕区等。清朝也接续了“大一统”理念,历代皇帝都秉承“天下一统,华夷一家”。“大一统”理念成为联系中华各民族的思想纽带,民族与民族之间交融互通,形成了守望相助、不分彼此的和谐格局。
(二)中华民族深度自觉的表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深度自觉的重要表征。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水深火热的现实处境触发了中华民族觉醒,中华民族由以往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遭遇苦难之重前所未有,但其并未自弃沉沦,而是怀揣梦想,向着光明的未来。在自强求富、救亡图存的曲折道路上不断求索、勇敢尝试,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坚韧意志和精神面貌。处于战争阴霾之下,面对外来侵略,十四年抗日战争,亿万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抗外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救亡意识、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中华民族是在对抗中诞生的自觉民族实体,民族自觉不是民族发展进程的终点,中华民族已然自立,高度民族自觉是迈向民族自强的认知基础,牢牢抓住价值自觉这一夯实民族自觉的关键要素,实现中华各民族思想认同一致、积极投身实践、勇于担当责任,逐步将看似抽象的民族意识以具象的现实实践呈现。
(三)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强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强化。要求不断加强历史研究,用历史思维审视民族问题。一部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融合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交往融合中共同缔造的有机统一体。”[2]无论是哪个时期,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和谐、追求团结统一,绝不允许政权割据或者国家分裂的现象发生。探寻民族文化根脉、凝聚民族力量、构建民族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于悠久历史,追寻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要充分利用文献或实物史料,总结民族发展的历史经验,唤醒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中体悟千年文脉,抽取核心的民族符号、融入当代元素,创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呈现方式。
二、政治维度:民族发展社会治理的实践结论
在开展民族地区政治实践,处理民族工作过程中,我们逐步意识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铸牢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团结各民族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重中之重,以此,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牢记“四个与共”、坚定“五个认同”、树立正确“五观”。
(一)牢记“四个与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3],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体现出共同体的精神归依,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深厚感情。“四个与共”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从理念深化为意识,体现了对国家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归属感,是几千年历史经验的凝练总结,是新时代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
“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既是价值诉求又是信念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关键。”[4]“中华各民族儿女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书写辉煌历史,共创时代华章。”[5]伫立于新征程之上,“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6]更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同胞主人翁精神,全国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携手拼搏,永远不会分开。
(二)坚定“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政治基础与现实表现的关系,让各民族深化坚定“五个认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我国作为多元民族构成的国家,在民族政治实践不断探索中,逐步认识要加强中华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五个认同”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五者之间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一不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非遵循单一式的发展逻辑,而是在历史传统、政治引领以及多方力量参与的基础上共同建设而成。”[7]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统一繁荣昌盛,民族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幸福安宁。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深化“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
(三)树立正确“五观”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最终实现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8]在民族地区政治治理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树立正确“五观”的重要性。加强民族教育宣传工作,提前规避一些外来思潮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全体国民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维护各民族利益,坚决与一系列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找准民族工作着力点,推进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走深走实。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也加深了中华儿女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认同,历史与现实实践都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牢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树立正确“五观”对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有重要的作用,强化民族自觉自信,同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以正确“五观”内化“四个认同”,外化为“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三、文化维度:民族文化赓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民族工作实践中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与时代价值相结合,构筑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柱,从而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它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之上,回顾中国历史、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智慧结晶。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性,丰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并通过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了一系列创新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实现真正的平等、统一和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对民族工作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9]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根据各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在长期从事民族工作实践中,对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得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好方法。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一,从中华民族历史层面来看,“历史上,中华民族‘三交’一直没有中断过,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传承的稳定性、延展性和创造性。”[10]中华文明里“大一统”的传统政治理念贯穿古今,其表述始见于《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此后古人多将“大一统”用于阐述国家治理秩序方面,宣扬正统统治,追求一统天下。
第二,从中华民族构成结构来看,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不是民族与民族间的分离关系,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可以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将所有民族统一化,而是培育共同体政治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同源共祖’‘家国同构’‘天下大同’等精神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基因。”[11]差异不会成为隔阂,而是应该成为民族间交流互动、友好往来的必要条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各民族血脉相连扎根的沃土,也为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是中华各民族人文风貌的集中体现。
(三)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积淀与延续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社会各界力量找准主旋律,加强调查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挖掘与阐释,使更多人意识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深化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对于团结合作守护和继承各少数民族的杰出文化艺术至关重要,它能够助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向创造性和创新性方向发展。并以喜闻乐见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进行创造性保护、创新性传承,以此落实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工作。同时,需要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发扬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在尊重差异、包容多元,推动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和谐发展,使各民族心心相印、同气连枝、命运与共。
(四)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生长环境,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是由资本主义力量推动而产生,多是侧重以种族区分民族,体现了西方中心主义理念。西方与我国对于“民族”一词解释不尽相同。西方的“民族”之意包含两种解释,一种是民族,另一种是国家,中国与西方各国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与结局不同,这决定了在借鉴西方民族理论的同时,要注意对其进行批判发展,脱离其种族区分的排外性,多是以“单一民族国家”呈现的狭隘局限。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用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以形成56个民族团结又融合的空前繁盛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思想传统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强调国土完整、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文明接续的信念。历史与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从历史、政治、文化三个维度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使中华各民族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能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2]乌兰哈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方法论意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5):25-31.
[3]严庆.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话语与方略——基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关系的视角[J].民族研究,2022(4):25-36+139-140.
[4]张京泽.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认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5):5-11.
[5]红梅.从自在到自觉:中国石榴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3,14(7):52-61+159.
[6]陈浩,张榕.自在、自觉与自为——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建设的内在逻辑[J].学术探索,2024(2):83-89.
[7]史诗悦,钱再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出场语境、价值功能与实践向度[J].学习论坛,2024(1):102-11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9]杨霖雨,潘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向度阐释[J].毛泽东研究,2023(4):27-38.
[10]许奕锋.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科学思维与实践向度[J].民族论坛,2023(3):3-13.
[11]尹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文化根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S2):31-35.
作者单位:1.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根本,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主线,是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因此,以历史、政治、文化三重维度,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机理,以便用整体思维和历史思维推进民族工作纵深发展,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共享民族复兴的无上荣光。
一、历史维度:时代更迭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华民族在他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寻找共同价值,以便充分发挥民族优势写好各个民族的历史篇章,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又丰富历史,增加历史的厚度与宽度。
(一)“大一统”历史传统的延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古之先贤孔子认为众生平等,华夷二者应视为一体,但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却不用强制改变以达到统一,正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对于“大一统”理念下的特色民俗应该予以尊重与保留。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采取全国统一的治理模式。春秋时期出现的“大一统”理念由思想理念层面落实到政治实践中,实现了以多民族国家统一状态发展,这为唐汉及以后朝代的辉煌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和现实基础。汉武帝时期,极大重视推动“大一统”王朝构建,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衰落,各大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地区,中华大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日益密切。唐朝的繁荣昌盛与其包容开放的国策是分不开的,元朝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领导下的“大一统”王朝政权,元朝囊括了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经济区、南方农耕区等。清朝也接续了“大一统”理念,历代皇帝都秉承“天下一统,华夷一家”。“大一统”理念成为联系中华各民族的思想纽带,民族与民族之间交融互通,形成了守望相助、不分彼此的和谐格局。
(二)中华民族深度自觉的表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深度自觉的重要表征。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水深火热的现实处境触发了中华民族觉醒,中华民族由以往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遭遇苦难之重前所未有,但其并未自弃沉沦,而是怀揣梦想,向着光明的未来。在自强求富、救亡图存的曲折道路上不断求索、勇敢尝试,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坚韧意志和精神面貌。处于战争阴霾之下,面对外来侵略,十四年抗日战争,亿万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抗外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救亡意识、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中华民族是在对抗中诞生的自觉民族实体,民族自觉不是民族发展进程的终点,中华民族已然自立,高度民族自觉是迈向民族自强的认知基础,牢牢抓住价值自觉这一夯实民族自觉的关键要素,实现中华各民族思想认同一致、积极投身实践、勇于担当责任,逐步将看似抽象的民族意识以具象的现实实践呈现。
(三)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强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强化。要求不断加强历史研究,用历史思维审视民族问题。一部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融合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交往融合中共同缔造的有机统一体。”[2]无论是哪个时期,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和谐、追求团结统一,绝不允许政权割据或者国家分裂的现象发生。探寻民族文化根脉、凝聚民族力量、构建民族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于悠久历史,追寻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要充分利用文献或实物史料,总结民族发展的历史经验,唤醒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中体悟千年文脉,抽取核心的民族符号、融入当代元素,创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呈现方式。
二、政治维度:民族发展社会治理的实践结论
在开展民族地区政治实践,处理民族工作过程中,我们逐步意识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铸牢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团结各民族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重中之重,以此,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牢记“四个与共”、坚定“五个认同”、树立正确“五观”。
(一)牢记“四个与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3],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体现出共同体的精神归依,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深厚感情。“四个与共”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从理念深化为意识,体现了对国家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归属感,是几千年历史经验的凝练总结,是新时代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
“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既是价值诉求又是信念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关键。”[4]“中华各民族儿女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书写辉煌历史,共创时代华章。”[5]伫立于新征程之上,“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6]更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同胞主人翁精神,全国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携手拼搏,永远不会分开。
(二)坚定“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政治基础与现实表现的关系,让各民族深化坚定“五个认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我国作为多元民族构成的国家,在民族政治实践不断探索中,逐步认识要加强中华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五个认同”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五者之间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一不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非遵循单一式的发展逻辑,而是在历史传统、政治引领以及多方力量参与的基础上共同建设而成。”[7]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统一繁荣昌盛,民族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幸福安宁。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深化“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
(三)树立正确“五观”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最终实现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8]在民族地区政治治理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树立正确“五观”的重要性。加强民族教育宣传工作,提前规避一些外来思潮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全体国民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维护各民族利益,坚决与一系列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找准民族工作着力点,推进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走深走实。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也加深了中华儿女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认同,历史与现实实践都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牢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树立正确“五观”对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有重要的作用,强化民族自觉自信,同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以正确“五观”内化“四个认同”,外化为“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三、文化维度:民族文化赓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民族工作实践中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与时代价值相结合,构筑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柱,从而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它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之上,回顾中国历史、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智慧结晶。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性,丰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并通过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了一系列创新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实现真正的平等、统一和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对民族工作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9]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根据各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在长期从事民族工作实践中,对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得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好方法。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一,从中华民族历史层面来看,“历史上,中华民族‘三交’一直没有中断过,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传承的稳定性、延展性和创造性。”[10]中华文明里“大一统”的传统政治理念贯穿古今,其表述始见于《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此后古人多将“大一统”用于阐述国家治理秩序方面,宣扬正统统治,追求一统天下。
第二,从中华民族构成结构来看,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不是民族与民族间的分离关系,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可以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将所有民族统一化,而是培育共同体政治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同源共祖’‘家国同构’‘天下大同’等精神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基因。”[11]差异不会成为隔阂,而是应该成为民族间交流互动、友好往来的必要条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各民族血脉相连扎根的沃土,也为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是中华各民族人文风貌的集中体现。
(三)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积淀与延续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社会各界力量找准主旋律,加强调查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挖掘与阐释,使更多人意识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深化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对于团结合作守护和继承各少数民族的杰出文化艺术至关重要,它能够助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向创造性和创新性方向发展。并以喜闻乐见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进行创造性保护、创新性传承,以此落实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工作。同时,需要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发扬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在尊重差异、包容多元,推动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和谐发展,使各民族心心相印、同气连枝、命运与共。
(四)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生长环境,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是由资本主义力量推动而产生,多是侧重以种族区分民族,体现了西方中心主义理念。西方与我国对于“民族”一词解释不尽相同。西方的“民族”之意包含两种解释,一种是民族,另一种是国家,中国与西方各国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与结局不同,这决定了在借鉴西方民族理论的同时,要注意对其进行批判发展,脱离其种族区分的排外性,多是以“单一民族国家”呈现的狭隘局限。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用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以形成56个民族团结又融合的空前繁盛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思想传统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强调国土完整、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文明接续的信念。历史与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从历史、政治、文化三个维度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使中华各民族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能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2]乌兰哈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方法论意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5):25-31.
[3]严庆.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话语与方略——基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关系的视角[J].民族研究,2022(4):25-36+139-140.
[4]张京泽.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认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5):5-11.
[5]红梅.从自在到自觉:中国石榴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3,14(7):52-61+159.
[6]陈浩,张榕.自在、自觉与自为——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建设的内在逻辑[J].学术探索,2024(2):83-89.
[7]史诗悦,钱再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出场语境、价值功能与实践向度[J].学习论坛,2024(1):102-11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9]杨霖雨,潘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向度阐释[J].毛泽东研究,2023(4):27-38.
[10]许奕锋.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科学思维与实践向度[J].民族论坛,2023(3):3-13.
[11]尹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文化根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S2):31-35.
作者单位:1.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