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
文章字数:1029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挂牌保护,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传统村落蕴含丰富而厚重的价值内涵和资源要素,在传承历史文化、维系乡情乡愁、涵养精神情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特色风貌保护。比如,安徽黟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立足传统村落特色资源优势,制定相关政策,为做好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益借鉴。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凝聚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各方共识合力,也要因地制宜、科学统筹,抓好强化保护、活化利用、文化传承、制度保障,有效破解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矛盾,让传统村落“生命力”更强、“烟火气”更旺、“文化味”更浓、“保障网”更牢,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创新保护传承发展之“路”。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传承,要深入开展传统村落调查评估,持续抓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补足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筑居住品质等短板。完善法规政策标准,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比如,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静谧悠然的乡村韵味、厚重淳朴的乡村生活,叠加“非遗+数字传播+暖心服务”效应,成为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古村落爆火出圈的发展路径。
  激发凝聚保护传承之“力”。村民是传统村落传承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要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传承保护理念,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充分考虑和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实际生产生活需求,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条件,多形式、多维度、多业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和利用,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传承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厚植群众基础,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科技赋能支撑、运营管理保障,进一步增强村民的保护传承意识和能力。
  完善优化制度机制之“核”。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做好系统性保护和监管,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完善职责明晰、协调联动、传承保护、活化利用、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将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生产生活。比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传统村落传承保护、活化利用,在保护中挖掘传承传统村落的特色内涵、历史气韵和文化价值。
  (梁修明)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