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微碳”技术点燃农业新质生产力“火花”
文章字数:656
  近年来,淮南市以“微碳”技术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了“淮南智慧”。
  据了解,“微碳”技术是淮南市格义(安徽)循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历经16年研发的成果,其核心技术是“三级分离”工艺,能够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中提取出一种高活性、全水溶的广谱性有机复合材料——“微碳”。该技术已被列入全国农业“火花技术”培育名单和成果库名单。
  “微碳”技术助力粮食增产。从2024年6月至11月,淮南市在多地开展了“微碳”系列产品的试验和应用。结果显示,使用“微碳”技术的水稻试验田亩产达551.6公斤,比对照田增产20.9%;小麦增产幅度达8.7%-32.8%;大豆在化肥减量15%的情况下增产15.95%;玉米在化肥减少15%的情况下增产18.5%。这些数据表明,“微碳”技术在提升粮食单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微碳”技术实现生态效益。“微碳”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粮食中的农药残留,还能作为畜禽养殖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实现无抗养殖。此外,“微碳”产品通过螯合重金属离子,净化土壤和水体,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效益。2023年新疆采用“微碳”技术进行盐碱地种植试验,棉花出苗率达96%以上,产量达350公斤/亩。
  “微碳”技术推动循环经济。淮南市已建成年处理10万吨秸秆的生物质炼制项目,年产功能性“微碳”液肥5万立方米,可满足250万亩耕地用肥需求。同时,“微碳”技术还能将玉米、高粱等作物秸秆转化为青贮饲料,发展养殖业,减少对进口豆粕的依赖。
  “微碳”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淮南市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为全国农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赵中坤)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