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顺利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文章字数:4985
摘要:英语教材自小学到大学都长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大学英语的教材主要采用英美国家人士的英文原作,或多或少会让大学生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糟粕,有导致其思想品德滑坡的风险;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前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重视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忽视品德教育的做法也不利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培养等方面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思想基础和思政资源。为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大学英语师生都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学习
一、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面临诸多挑战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1]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国各级学校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在致力于“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和困难,现分析如下:
(一)大学英语教材多采用英美人士的原作,导致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
为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深入了解西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学习地道英语的同时也能开阔国际视野、增长知识,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课文基本采用英美国家中以英语为母语人士的文章,导致大学英语教程中国文化的缺失,使大学英语教师挖掘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因子显得尤为困难;即使是中小学采用的英语教材,同样也欠缺中国文化因素。这种自下到上并长期存在的局面不仅导致“中国文化在教材上的失语,影响了中西文化的双向传播”[2],也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英语专业技能有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不足
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之前,“受传统教学目标影响,传统大学课堂的英语课程内容以表达清楚教学知识内容为标准,注重词语、句法的使用,忽视课程内容的社会性”。[3]而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短期内就能较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因为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底,必须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掌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来自中小学语文课本,其次来自大学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但这些学习和积累对真正理解和运用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而缺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种中华优秀文化功底的不足,往往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无所适从或浮在表面无法深入开展。
(三)只把大学英语课程当成一种工具或语言技能课的偏见长期存在
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是非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考公、考编以及进入国企、大公司的很重要的条件,所以高校管理层、大学英语教师以及大学生本人都非常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内容常与大学英语四六级有关,部分大学英语部在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时也常采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题型。这些措施,受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因为这些措施对他们熟悉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顺利通过考试帮助很大,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英语作为语言技能或工具课的功能被进一步强化,而其课程思政功能却容易被忽视或弱化。这无疑会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和最终的成功带来不小的障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尚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培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2014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4]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成为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5]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规范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对培养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入世”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礼记·大学》)鼓舞着无数爱国人士为谋求天下人的幸福而甘愿牺牲个人的幸福甚至生命。无论是三国时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的一代名相诸葛亮,还是北宋时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相范仲淹,他们的主要事迹明显与“积极入世”思想的要求一致,体现出“积极入世”思想对他们思想品德的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经历演变发展,继续积极影响着当今人民群众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吸收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异曲同工;其“诚信”要求与五常思想中的“义”“信”含义相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尚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培养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实施各门课程思政的思想基础和源泉。
三、解决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面临困难的建议
(一)大学英语教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顺利开展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精神动力。”而“传承文化自信的基因,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文化自信的播种人。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第一个范本。当教师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贤者、‘文化自信’坚定的践行者,也就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坐标。”[6]
2024年春天,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强国建设外语何为”。会上,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在其发言中指出,要“深化外语教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外语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7];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文斌教授也认为,“增强母语修养及其文学涵养在外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8]从两位专家高屋建瓴的论断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自身发展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否取得成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素养固然重要,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底(笔者认为“积极入世”思想应占据其中大部分比重)同样不可或缺。只有真正拥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底和强烈家国情怀的大学英语教师,才能真正感染和培养出爱国且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高等人才。
(二)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继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
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继续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成功开展同样重要。部分公派留学生心安理得地花着国家的费用,毕业时却首先考虑国外的高薪工作,无疑体现出这些留学生缺乏家国情怀、不懂感恩的思想状态,也从反面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对大学生高尚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但如果大学生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是难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
客观而言,由于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各中小学校、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语文,中小学生花在语文上的学习时间非常多。但到了大学阶段,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在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其他课程和时间段很少涉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部分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只对于自己将来读研和就业有帮助的科目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对大学生德育乃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都非常不利。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乃至一种文化,必须通过长期的刻苦学习才可能做到,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国家和高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间断学习,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
如何提高高校师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建议笔者在另一篇已发表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中详细探讨过,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编写适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权威大学英语教材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固然重要,编写出适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权威大学英语教材同样重要。因为这样的教材既能解决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缺陷,也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够的大学英语教师有的放矢,较好地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笔者建议由教育部组织,外研社、外教社两大出版社具体负责,邀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经验丰富的英语专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素养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专家,共同研讨如何把一些中华优秀文化因子自然融入大学英语教材,努力编写出适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权威大学英语教材。
(四)高校主要领导对大学外语尤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大力支持同样重要
上文提到,部分大学教师对大学英语的功能存在理解偏差,部分大学领导也不例外。所以,笔者建议,在举办的有关大学外语尤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学术会议时,举办方不应只邀请英语方面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也应当想方设法地邀请教育部领导和各大学的主要领导参加,让他们真正了解到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技能课,它也肩负着促进中西文化平等交流互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只有领导层真正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大学英语课程才能在课时安排、科研经费、师资安排等方面得到学校层面自始至终地大力支持,才能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和最后的成功。上文提到的高校外语高端论坛邀请教育部武司长和众多高校主要领导参加,既体现了中国外语人意识到教育部和各高校主要领导对外语发展大力支持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教育部与各高校主要领导对高校外语教学尤其大学英语教学重要性的渐进认识和大力支持。
四、结束语
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也能提供思想指导和丰富的思政资源。现阶段,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都进一步加深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重视。承担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使命但中国文化缺失的大学英语课程,更需要在教材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比重,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师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只有这样,大学英语课程才能真正承担起融通中西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同时在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高等人才方面起到该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网易,2024-08-31.https://www.163.com/dy/article/JAUGV05J051486CM.html:2024.11.16.
[2]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122-126.
[3]夏燕.人文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法探究[J].海外英语,2021(12):268-269.
[4]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权威资料][EB/OL].豆丁网.https://www.docin.com/p-1484102569.html%EF%BC%9A2024.11.16.
[5]王玲强.董仲舒与儒家“五常之说”的形成[J].德州学院学报,2019,35(1):38-41.
[6]坚定文化自信 教师使命担当[EB/OL].2020-09-16,海州区人民政府.http://www.lyghz.gov.cn/lyghzqrmzf/xsddjt/content/8c5d20cf- f85d- 4371- 97c4- ac938d1c7dcf.html.
[7]武世兴.深入推进外语教育改革,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4,7(2):3-5+91.
[8]王文斌.外语教育学的意旨、构想和使命 [EB/OL]. https://heep.fltrp.com/special/special20240323/index.html.
基金项目: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儒学“德性”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项目号:2023SJYB197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学习
一、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面临诸多挑战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1]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国各级学校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在致力于“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和困难,现分析如下:
(一)大学英语教材多采用英美人士的原作,导致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
为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深入了解西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学习地道英语的同时也能开阔国际视野、增长知识,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课文基本采用英美国家中以英语为母语人士的文章,导致大学英语教程中国文化的缺失,使大学英语教师挖掘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因子显得尤为困难;即使是中小学采用的英语教材,同样也欠缺中国文化因素。这种自下到上并长期存在的局面不仅导致“中国文化在教材上的失语,影响了中西文化的双向传播”[2],也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英语专业技能有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不足
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之前,“受传统教学目标影响,传统大学课堂的英语课程内容以表达清楚教学知识内容为标准,注重词语、句法的使用,忽视课程内容的社会性”。[3]而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短期内就能较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因为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底,必须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掌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来自中小学语文课本,其次来自大学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但这些学习和积累对真正理解和运用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而缺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种中华优秀文化功底的不足,往往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无所适从或浮在表面无法深入开展。
(三)只把大学英语课程当成一种工具或语言技能课的偏见长期存在
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是非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考公、考编以及进入国企、大公司的很重要的条件,所以高校管理层、大学英语教师以及大学生本人都非常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内容常与大学英语四六级有关,部分大学英语部在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时也常采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题型。这些措施,受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因为这些措施对他们熟悉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顺利通过考试帮助很大,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英语作为语言技能或工具课的功能被进一步强化,而其课程思政功能却容易被忽视或弱化。这无疑会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和最终的成功带来不小的障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尚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培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2014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4]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成为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5]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规范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对培养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入世”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礼记·大学》)鼓舞着无数爱国人士为谋求天下人的幸福而甘愿牺牲个人的幸福甚至生命。无论是三国时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的一代名相诸葛亮,还是北宋时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相范仲淹,他们的主要事迹明显与“积极入世”思想的要求一致,体现出“积极入世”思想对他们思想品德的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经历演变发展,继续积极影响着当今人民群众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吸收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异曲同工;其“诚信”要求与五常思想中的“义”“信”含义相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尚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培养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实施各门课程思政的思想基础和源泉。
三、解决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面临困难的建议
(一)大学英语教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顺利开展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精神动力。”而“传承文化自信的基因,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文化自信的播种人。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第一个范本。当教师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贤者、‘文化自信’坚定的践行者,也就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坐标。”[6]
2024年春天,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强国建设外语何为”。会上,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在其发言中指出,要“深化外语教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外语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7];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文斌教授也认为,“增强母语修养及其文学涵养在外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8]从两位专家高屋建瓴的论断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自身发展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否取得成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素养固然重要,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底(笔者认为“积极入世”思想应占据其中大部分比重)同样不可或缺。只有真正拥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底和强烈家国情怀的大学英语教师,才能真正感染和培养出爱国且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高等人才。
(二)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继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
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继续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成功开展同样重要。部分公派留学生心安理得地花着国家的费用,毕业时却首先考虑国外的高薪工作,无疑体现出这些留学生缺乏家国情怀、不懂感恩的思想状态,也从反面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对大学生高尚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但如果大学生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是难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
客观而言,由于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各中小学校、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语文,中小学生花在语文上的学习时间非常多。但到了大学阶段,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在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其他课程和时间段很少涉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部分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只对于自己将来读研和就业有帮助的科目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对大学生德育乃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都非常不利。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乃至一种文化,必须通过长期的刻苦学习才可能做到,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国家和高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间断学习,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
如何提高高校师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建议笔者在另一篇已发表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中详细探讨过,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编写适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权威大学英语教材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固然重要,编写出适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权威大学英语教材同样重要。因为这样的教材既能解决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缺陷,也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够的大学英语教师有的放矢,较好地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笔者建议由教育部组织,外研社、外教社两大出版社具体负责,邀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经验丰富的英语专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素养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专家,共同研讨如何把一些中华优秀文化因子自然融入大学英语教材,努力编写出适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权威大学英语教材。
(四)高校主要领导对大学外语尤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大力支持同样重要
上文提到,部分大学教师对大学英语的功能存在理解偏差,部分大学领导也不例外。所以,笔者建议,在举办的有关大学外语尤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学术会议时,举办方不应只邀请英语方面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也应当想方设法地邀请教育部领导和各大学的主要领导参加,让他们真正了解到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技能课,它也肩负着促进中西文化平等交流互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只有领导层真正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大学英语课程才能在课时安排、科研经费、师资安排等方面得到学校层面自始至终地大力支持,才能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和最后的成功。上文提到的高校外语高端论坛邀请教育部武司长和众多高校主要领导参加,既体现了中国外语人意识到教育部和各高校主要领导对外语发展大力支持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教育部与各高校主要领导对高校外语教学尤其大学英语教学重要性的渐进认识和大力支持。
四、结束语
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也能提供思想指导和丰富的思政资源。现阶段,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都进一步加深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重视。承担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使命但中国文化缺失的大学英语课程,更需要在教材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比重,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师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只有这样,大学英语课程才能真正承担起融通中西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同时在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高等人才方面起到该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网易,2024-08-31.https://www.163.com/dy/article/JAUGV05J051486CM.html:2024.11.16.
[2]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122-126.
[3]夏燕.人文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法探究[J].海外英语,2021(12):268-269.
[4]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权威资料][EB/OL].豆丁网.https://www.docin.com/p-1484102569.html%EF%BC%9A2024.11.16.
[5]王玲强.董仲舒与儒家“五常之说”的形成[J].德州学院学报,2019,35(1):38-41.
[6]坚定文化自信 教师使命担当[EB/OL].2020-09-16,海州区人民政府.http://www.lyghz.gov.cn/lyghzqrmzf/xsddjt/content/8c5d20cf- f85d- 4371- 97c4- ac938d1c7dcf.html.
[7]武世兴.深入推进外语教育改革,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4,7(2):3-5+91.
[8]王文斌.外语教育学的意旨、构想和使命 [EB/OL]. https://heep.fltrp.com/special/special20240323/index.html.
基金项目: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儒学“德性”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项目号:2023SJYB197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