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带着温度与情怀的家访,值得拥有
文章字数:793
  近日,两则教育新闻让“家访”这个颇有些年代感的词语变成了热词:一是新学期在即,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开始筹划家访。但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二是宁波市职教中心徐剑军老师春节期间跨越2000多公里,奔赴四川凉山州越西县,48小时内走访了12位学生的家,感动了无数网友。
  家访是一线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
  然而,部分家长对家访的婉拒,暴露出家访中的形式主义。在他们看来,家访已成为“拍照签名留痕”的“KPI”,缺乏实质性和个性化的沟通与交流,不仅难以实现家校共育的初衷,还增加家校双方的负担。家长婉拒的是流于形式、缺乏温度的家访。
  反观新闻报道的徐老师的家访,却让人看到家访的真正价值。徐老师家访时,不仅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实地观察学生的成长环境,还向家长介绍学校的课程规划、学生在校表现,倾听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并提出未来职业发展建议。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计划在学生就读的三年里,走访班上全部学生的家庭,帮助他们在求学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这种“走心”的家访,体现了教师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使命。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成长背景与需求。隔屏交流,多了方便快捷,却少了几分亲近。当前,家访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突破“云沟通”的局限,帮助老师更直观地感知学生的家庭氛围,构建起对学生更为立体的认知,为后续因材施教奠定基础。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传递的是数字媒介无法替代的温度与情怀。
  家访不应是形式主义的“打卡”,而应是家校共育的桥梁。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态度。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家庭,倾听家长的心声,才能实现教育的双向奔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今天,我们为徐老师的家访点赞,并非要求每位教师都像徐老师一样跨越千里家访,而是期待更多教师带着教育的温度与情怀去家访,让家访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温暖力量。
  (吴永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