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科技赋能智慧田野 农民实现数字种粮
文章字数:741
眼下正是小麦控旺的季节,皖北麦田郁郁葱葱,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以前播种速度慢,还不均匀,播种不好容易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去年用了新的播种机,大大提高了小麦播种的精度和效率,保障了小麦一播全苗、一播壮苗,一亩节省10多斤种子,仅播种一亩地就省了30多元。”宿州市埇桥区种植大户童士合说,在使用了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黎卿团队研发推广的北斗定位电控排种播种机后实现了节本增效。
水肥药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基础物资,在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水肥药的精准施用,是减少水肥药用量、增加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为提高皖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高效精准灌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安徽农业大学皖北试验站建立了智能管网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北斗与农田气象传感信息实现智能调度作业,实现了大田作物水肥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水肥一体化的管道深埋在地下,只要根据数字调控就可以补水补肥。精准播种和水肥药的精准施用大大提高了作物抗性,提升了作物产量。皖北站在埇桥全区设立的小麦、玉米等作物8个高产示范点,通过应用智能农机、大田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增产75公斤左右。”站长张海鹏表示。
“我们团队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粮食生产全链条,针对从耕整地到粮食收获的全过程,自主研制了小麦玉米轮作全过程智能农机装备,为建设打造未来的‘无人农场’奠定基础条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黎卿介绍,“这一套智能农机装备,集成了北斗导航系统,精确引导农机进行智能化耕整、播种、空地协同田间管理以及无人驾驶收获等作业。通过北斗系统实时反馈的位置与速度信息,农机得以精准定位和高效运行,真正实现了关键环节无人操作、生产全程全面高效的目标,为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水肥药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基础物资,在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水肥药的精准施用,是减少水肥药用量、增加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为提高皖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高效精准灌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安徽农业大学皖北试验站建立了智能管网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北斗与农田气象传感信息实现智能调度作业,实现了大田作物水肥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水肥一体化的管道深埋在地下,只要根据数字调控就可以补水补肥。精准播种和水肥药的精准施用大大提高了作物抗性,提升了作物产量。皖北站在埇桥全区设立的小麦、玉米等作物8个高产示范点,通过应用智能农机、大田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增产75公斤左右。”站长张海鹏表示。
“我们团队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粮食生产全链条,针对从耕整地到粮食收获的全过程,自主研制了小麦玉米轮作全过程智能农机装备,为建设打造未来的‘无人农场’奠定基础条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黎卿介绍,“这一套智能农机装备,集成了北斗导航系统,精确引导农机进行智能化耕整、播种、空地协同田间管理以及无人驾驶收获等作业。通过北斗系统实时反馈的位置与速度信息,农机得以精准定位和高效运行,真正实现了关键环节无人操作、生产全程全面高效的目标,为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