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新质生产力人才跨学科适配之道
王妙妙
文章字数:2764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培养适配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提供了全新机遇,尤其在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潜力巨大。本文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对人才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探讨教育数字化赋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跨学科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正以超乎寻常的迅猛之势重塑世界经济格局,新质生产力脱颖而出(刘新文,2025;周文,2023)。其依托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赋能,催生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领域的演进突破了单一学科知识的藩篱,高度集成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进而对人才的跨学科素养提出要求。高校是科技、人才、创新三力融合的关键点,如何全方位、深层次地发挥教育数字化优势,达成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的精准对接,业已成为当下亟待攻克的关键议题(李奕,2024)。
   一、新质生产力对人才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剖析
  (一)新兴产业融合特性催生跨学科需求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典型例证,其整合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材料科学以及能源动力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在电池技术研发环节,涉及材料化学领域对新型电极材料的深度探索;电子信息学科为车辆智能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机械工程则确保整车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从业人员不仅需精通本专业知识内核,还应对关联学科具备深入洞察,方能在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优化、故障诊断排查等诸多环节中游刃有余,进而推动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二)复杂问题解决依赖跨学科思维
  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时,新质生产力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开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以应对气候变化,需环境科学、数据分析、卫星遥感、物联网等多领域协同发力。专业人员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精准确定监测指标,借助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广泛采集海量数据,再依托数据分析手段深度挖掘数据背后隐匿的环境变化规律,进而制定科学精准的应对策略。这种跨学科思维能够有效整合不同视角的资源,为攻克复杂难题提供有力支撑。
   (三)科技创新加速要求知识快速更新与整合
  科技迭代周期呈现急剧缩短之势,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其从基础理论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科研人员必须紧密追踪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医学伦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前沿动态,快速实现新知识的整合与内化,方能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二、教育数字化助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实践模式
  (一)海量数字化资源打破学科知识边界
  教育平台汇聚了全球顶尖学府的公开课、学术讲座、前沿研究报告等丰富资源,其涵盖范畴横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各个领域。学生借助在线学习模式,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本校课程设置的局限,自主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Coursera平台上开设的“综合生物信息学”课程,有机融合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知识,吸引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共同研习与交流,进而有效拓宽知识视野。
  (二)智能教学工具实现个性化跨学科学习路径规划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如先进的教育智能分析平台,可依据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绘制学习画像,深度剖析学科优势与短板。譬如,针对立志投身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学生,系统能够推荐融合医学基础课程与机器学习算法课程的个性化学习序列,并动态调适学习进度与难度,确保知识习得的连贯性与进阶性,为跨学科成长提供有力助推。
  (三)虚拟实验室与仿真平台提供跨学科实践场景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搭建而成的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模拟出高度逼真的科研、生产环境。以化工制药虚拟实验室场景为例,学生在操作化学合成实验的同时,运用计算机编程技术精准控制反应参数,并结合生物医学知识对药物活性进行科学评估,实现化学、计算机、生物学多学科实践的深度交叉融合,切实提升动手操作与创新实践能力。
  三、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下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学科体系与数字化教学融合的结构性矛盾
  传统高校学科专业划分精细且固化,课程设置呈现条块分割的显著特征。在引入数字化跨学科课程过程中,学分认定、课程衔接等问题频出。以电子信息专业引入生物信息学选修课为例,由于知识跨度较大、教学大纲差异显著,与既有课程体系融合艰难,致使学生选课积极性受挫,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二)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与数字化素养参差不齐
  多数教师长期专注于单一学科领域深耕细作,跨学科知识储备匮乏,难以驾驭融合多学科内容的数字化课程。部分教师对新兴教育技术的应用生疏,不擅于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互动教学,不懂得利用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数字化教育评价体系难以衡量跨学科综合素养
  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侧重于知识记忆与单学科考试成绩,忽视了跨学科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素养的考核。尽管数字化手段丰富了评价数据来源,但如何从多元数据中精准提取跨学科学习成效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
   四、应对策略: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跨学科人才适配新路径
  (一)顶层设计:重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引导高校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院、跨专业协同育人机制。设立跨学科人才培养专项基金,鼓励高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共建“新质生产力人才学院”,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打造集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的开放式教育生态。诸如深圳虚拟大学园汇聚多所高校创新力量,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复合型人才。
   (二)教师赋能:打造具备跨学科与数字化能力的师资队伍
  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项目,涵盖跨学科知识进修、数字化教学技能实操培训。组织跨学科教学研讨工作坊,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同开发跨学科数字课程。设立教师跨学科教学创新奖励,激励教师勇于探索前沿教学方法,如清华大学推行的教师教学发展激励计划,切实有效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三)评价革新:建立以跨学科综合素养为导向的数字化评价体系
  运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行为追踪技术,构建多维度学习评价指标,涵盖知识融合运用、项目实践成果、在线协作表现等关键维度。开发智能化测评工具,如自动批改跨学科项目报告的软件,实时反馈学生学习短板,为个性化辅导提供精准依据,以科学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新文,史占中.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未来产业形态演化及培育路径研究[J/OL].当代经济管理,1-11[2025-01-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50110.1513.002.html.
  [2]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3]李奕.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N].人民日报,2024-06-21.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