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安徽省作物学会:
风吹科技之翼 共筑江淮粮仓
文章字数:3194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学会理事长李泽福主持“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分论坛”。


    2023年,省作物学会联合黄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黄山市)”系列科技服务活动。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交汇地带,光热资源得天独厚,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多样,孕育了丰富的作物种类,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高达98%。
  自1962年成立以来,安徽省作物学会已走过六十余载春秋。六十余年间,学会从初步探索到服务转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党建引领发展;通过学术研讨紧跟科技前沿,指导产业发展方向;转化科技成果,赋能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服务,紧密联结生产实际,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学会积极践行“科技服务型”特色学会的建设使命,如今正以科学与技术的力量,引领安徽作物学科发展、种植业生产及其产业创新与繁荣。
  深耕学术沃土
  铸就品牌论坛

  创建与培育品牌学术论坛对于学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学会的影响力,还能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发展。据省作物学会理事长李泽福介绍,安徽省作物学会自2021年起,携手省农业农村厅、安徽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三大家”,以及省农垦集团、省监狱管理局和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种植业界的科研教学、政策管理、生产经营的中坚力量,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安徽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论坛”。
  该论坛以“科创种业”服务“科创安徽”为目标,是集会展、洽谈、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技术平台。论坛围绕安徽农业中心工作,聚焦前瞻热点,每年设定一个鲜明主题,精准指导与引领我省农业生产及作物种业发展。至今,论坛已邀请翟虎渠、万建民、盖钧镒、张洪程等23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管理者、企业家作大会报告,开设了6场次分会场,签约了5份合作服务和成果转化协议,共建了7个专家服务站,参与成果展示的企事业单位达26家,推介了22项新品种新技术,成效显著。这些成果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安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理事长李泽福看来,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对于学会会员来说是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学术见解的重要平台。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还能激发新的学术思考和研究灵感,推动学术前沿的探索和创新。因此,近年来,省作物学会精心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促进了新成果、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安徽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论坛”外,省作物学会还牵头并联合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作物学会于2022年9月在合肥共同举办了“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分论坛”。这一论坛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农业协同发展。同时,三省一市学会理事长/秘书长联谊、长三角专家“红色行”等交流活动也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和学习平台。
  2023年6月,学会联合黄山市科协在黄山市成功举办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科技咨询等活动,与会者不仅了解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趋势,还加深了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搭建合作桥梁
  共绘振兴蓝图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安徽省作物学会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科技赋能、产业链调研、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会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会聚焦寿县大米“全产业链”能力建设和效益提升,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省科协乡村振兴协同创新联合体的框架下,结合国家寿县大米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团队和学会组成单位的水稻研发优势,学会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和指导。几年来,学会结合地域特点,在农田基本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适宜品种选用和大米品牌打造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寿县大米”品牌建设思路与设想。
  2024年,学会又联合省农学会牵头组织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省科协和省农科院的领导和专家等120多人,在寿县召开了“助力寿县大米产业能力提升推进会”。与会者与县域农业部门、当地企业代表和种粮大户等面对面座谈交流,精准把脉产业发展方向,有力推动了寿县大米产业向纵深发展。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寿县大米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还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围绕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及其产业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关键性技术,学会还联合组成单位共同组织省内外业界同行主办或共同主办了多场区域性专项技术或专题交流活动。例如,“耕地质量提升与种业科技创新研讨会”深入探讨了耕地质量提升和种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国审小麦新品种白湖麦1号和白湖麦4号田间测产与丰产提质增效技术研讨会”则关注了小麦新品种的田间表现和推广应用情况;“安徽省油棉产业发展研讨会”和“‘十四五’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研讨会”则分别针对油棉产业和水稻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规划。
  这些活动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还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通过交流和合作,与会者共同探讨了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科技服务基层
  精准把脉问诊

  “我们依据不同作物及其区域性生产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系统性好、针对性强、指导作用显著的科技服务活动。”理事长李泽福在谈到科技服务基层时如是说。学会始终坚持以服务基层为导向,下基层进企业农场,入农户在田间地头,注重示范实践,突出问题导向,解决重点难点,有序地开展科学普及与先进技术传播,有效助推农业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促进区域农业生产效益改进,效果十分显著。
  2021年学会组建安徽省作物学会科技服务团,下设水稻、小麦和经济作物等三个专业技术服务组,同步完成学会专家库并逐步完善,同时,在一如既往地抓好已建的十多个“专家服务站(点)”工作的基础上,近三年,结合省级“科技服务型”特色学会建设项目,拓展与基层科协系统的携手联动,学会先后与黄山市、宿州市、濉溪县和南陵县科协等在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丰茂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共建4个“专家服务站”。
  为了加强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工作,学会于2021年成立了由我省一流农业科研和管理专家等组建的“安徽省作物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委员会”。委员会负责指导开展独立三方验收评审等工作,确保科技成果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至今,委员会已邀请中国科学院钱前院士、中国工程院赵振东院士等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别组成评审组对水稻、小麦、花生、烟草等7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其中,“抗旱优质绿色水稻种质创制与应用”项目经过评审推荐获得了2023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的获得不仅为水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其他作物的科技创新树立了榜样。
  除了科技成果评价外,学会还积极申请并具备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资质。目前,“淮北水旱轮作区冬小麦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技术规程”等5项学会团体标准已经研制并公开发布。这些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不仅为相关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学会还组织完成了国审小麦新品种华成856的现场验收测评工作。通过对新品种的田间表现进行测评和分析,为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这一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小麦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其他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安徽省作物学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学会将进一步拓展与基层科协系统的携手联动,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共筑江淮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