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提升行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策略
文章字数:1733
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引领,也离不开高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行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提升行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最大优势。要强化高校党委组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各方面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把好政治站位,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领他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其次,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形成系统性、学理性、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模型。此外,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探索,结合多案例依据进行理论转化、提升,进而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互补效应。最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极具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行业高校育人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计划部署,要做好统筹衔接工作,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打破人才培养壁垒。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基本素养。要注重指导学生从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精神内核,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力求做到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要围绕解决国家发展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开展,可以将行业高校特色学科的优势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中,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优化培养导师队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卓越群体,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作支撑。为此要提高负责导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建立导师组集体指导培养机制,聘请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的领军人物和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顶级专家担任校外科研导师,重点遴选行业龙头企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实践导师,邀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青年杰出人才担任朋辈导师,汇聚各方优质资源,共同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三、强化行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核心要素
第一,增强问题意识。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要注重培养行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意识,帮助其形成贴近问题、寻找问题的思维模式,引导其密切关注行业改革中的痛难点,为行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第二,扩展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原则,一方面行业高校加强与国际知名学府、研究平台的密切协作,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积极组织筹备行业高校人才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设立专项基金为国外访学、留学、进修等活动提供经费资助,做好物质保障工作。第三,厚植为民情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个人最大的德。要引领行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坚定人民至上立场,切实做到“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在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完成自我实现和价值超越。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2024年度重点项目“基于四位一体的‘科技矿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价值·路径·特质:行业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研究(YJG2024022)”和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面上课题“价值·特质·路径:行业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选育研究(BJGJ2024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曾祥明工作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夏楠工作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岂瑶工作于深圳市九尾猫传媒有限公司。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最大优势。要强化高校党委组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各方面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把好政治站位,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领他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其次,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形成系统性、学理性、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模型。此外,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探索,结合多案例依据进行理论转化、提升,进而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互补效应。最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极具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行业高校育人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计划部署,要做好统筹衔接工作,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打破人才培养壁垒。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基本素养。要注重指导学生从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精神内核,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力求做到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要围绕解决国家发展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开展,可以将行业高校特色学科的优势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中,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优化培养导师队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卓越群体,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作支撑。为此要提高负责导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建立导师组集体指导培养机制,聘请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的领军人物和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顶级专家担任校外科研导师,重点遴选行业龙头企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实践导师,邀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青年杰出人才担任朋辈导师,汇聚各方优质资源,共同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三、强化行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核心要素
第一,增强问题意识。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要注重培养行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意识,帮助其形成贴近问题、寻找问题的思维模式,引导其密切关注行业改革中的痛难点,为行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第二,扩展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原则,一方面行业高校加强与国际知名学府、研究平台的密切协作,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积极组织筹备行业高校人才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设立专项基金为国外访学、留学、进修等活动提供经费资助,做好物质保障工作。第三,厚植为民情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个人最大的德。要引领行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坚定人民至上立场,切实做到“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在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完成自我实现和价值超越。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2024年度重点项目“基于四位一体的‘科技矿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价值·路径·特质:行业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研究(YJG2024022)”和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面上课题“价值·特质·路径:行业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选育研究(BJGJ2024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曾祥明工作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夏楠工作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岂瑶工作于深圳市九尾猫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