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媚洋
文章字数:2479
  摘要: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其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在于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带来契机、提供动力。而目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数智人才资源不足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不畅等问题。只有将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质文化人才,创新乡村文化业态才能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以科技发展为重要支撑,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施行和科技的大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迈向更高台阶。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文化建设带来契机。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引起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2]当前文化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乡村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拓展了乡村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迭代了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得以现代化发展。新时期新质生产力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二)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也在于创新,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动力。首先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有效保护传承乡村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的生命力。其次,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乡村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的创造力。最后,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乡村文化传播体系。以抖音、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传播,促进乡村文化传播矩阵的构建,提高了乡村文化的知名度。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品质优良、设备先进的基础设施是推动文化大提升的有效载体。[3]乡村基础设施薄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乡村数字基础建设不足。尽管我国网络覆盖率不断上升,但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需要较强的网络支撑。二是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落后。由于客观原因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开展,导致乡村文化根底设施落后,缺乏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基础设施,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参与度。
  (二)数智人才资源不足。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型生产力,也是人才驱动型生产力。[4]数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但是乡村地区严重缺乏人才资源。一方面由于城乡差距使得农村青年人才流失严重。而中老年群体不懂得智能化设备,也不具备运营管理的能力,无法主导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也难以引进人才。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有限,给予人才的保障和资金待遇不足,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加上缺少带有辐射作用的文化龙头企业和项目,使得人才发展的空间有限。
  (三)文化产业发展不畅。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文化产业缺乏内生动力。部分农民仍沿袭传统滞后的思想观念,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精神层面的认同感。其次,乡村文化产业尚未实现较高的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从整体上看,乡村产业尚处于早期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最后,乡村文化产业亟待转型升级。乡村文化产业较多依靠政府而淡化市场、科技等因素难以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发展式微。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一)加大数字和文化基础建设。政府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主体与主导力量,是农村文化发展的责任承担者[5]。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中,政府必须解决基础建设方面的难题,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坚持以“新基建”为主要抓手,持续投入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加大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为农民搭建文化载体。在线下可建设文化广场、文化馆、农村大戏台,在线上可开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将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使得农民可以创造、享受、发展乡村文化。
  (二)培养新质文化人才。具有科学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6]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培养新质文化人才,建立人才储备池。首先,政府牵头联合学校开设文化课程,教授传统文化、手工艺、数字技术等知识,提升农民的素质素养。其次,政府联合企业组织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为乡村文化人才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其综合素质。最后,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鼓励他们参与文化活动和项目。还可通过奖励、表彰等方式,激励乡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吸引更多有志人才参与。
  (三)创新乡村文化产业业态。新质生产力能够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首先,加强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开发“文化+”新型业态。例如打造文化旅游项目,通过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特色,利用VR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其次,政府应鼓励乡村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带来规模效应。最后,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科技、IP元素等创造新的文化业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3,(9):10-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01).
  [3]邓云,逄卉一.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24,(6):56-68.
  [4]孙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引领支撑[J].人民论坛,2024,(6):26-30.
  [5]曹银山,张剑宇.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4,(6):46-53+97.
  [6]刘上上,张英魁.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术交流,2024,(6):76-92.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