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互联网时代的哲学之思:伽达默尔诠释学在网络内容解读中的应用
赵美丽
文章字数:4977
  摘要:理解作为一个动态的、对话式的过程,不仅仅是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也涵盖了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伽达默尔提示我们,我们的理解始终根植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中,这既是理解的基础也可能是理解过程中的局限。同时理解不仅仅是一个涉及过去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性活动,这实质上是一种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视域融合。伽默尔理论的应用在今天网络媒体快速发展引致的文本意义多层次和含义复杂化的背景下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伽达默尔;诠释学;网络内容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论,源于对黑格尔、海德格尔及语言哲学的反思,他试图超越传统理性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提出语境化、对话式的真理观与理解法。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成为沟通、知识传递与文化塑造的核心,重塑了知识获取与交流路径,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框架。然而,网络的匿名性与开放性虽促进信息自由流动,也易引发误解与争端。伽达默尔的理论则为解读网络内容提供了独特视角,应用其诠释学,可以揭示网络文本深层含义,促进对话式理解,减少误解,增进社会与跨文化理解,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深度的网络环境。
  一、“前理解”与网络争端
  在当今社会,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独有的特性——即时性、去中心化、互动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处理、理解信息的方式。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为信息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条件,但也为误解和争端的产生创造了温床。伽达默尔的前理解概念就揭露了理解中的固有偏见及这些偏见对网络内容解读的影响。
  对于伽达默尔来说,理解并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发生在人与文本、历史、他者之间的生活实践。理解是一种在对话中发生的事件,这意味着理解者必须与所理解的对象建立一种互动关系,进入到理解对象的语境之中。伽达默尔强调,理解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种将他者言说融入自己经验的过程。理解开始于前理解。“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这种前理解来自与同一事情相关联的存在(im Zu-tun-haben mit der gleichen Sache)。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并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先把握的应用。”[1]前理解是指我们在理解任何事物之前已经拥有的先入之见和预期,这些先入之见和预期构成了我们理解的起点,它们可能来自我们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价值观念或者先前获得的知识。“人们阅读文本并不是一无所有地去阅读,总是先有一种筹划或预期,或者说是前理解,人们总是带着前理解去理解一个陌生的文本。”[2]前理解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的框架,也可能限制或使我们的理解产生偏差。伽达默尔认为,通过批判性的反思这种前理解,我们能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理解过程中,克服偏见,实现更深入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收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互动化,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多为他者的视角所传达的观点和文化背景。“读者和观众也受制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主导文化信念,这些内化的价值观将参与到意义的生产过程中,使对内容的某种解读成为唯一的解读方式”[3],于网络舆论、热点话题中,前理解可能会导致思维固化,阻碍异见理解与接纳,引发网络争端,而这些争论往往由对某一信息片段的不同解读所导致。前理解使个体讨论时偏向寻求共鸣信息,忽视或排斥异见,确认偏误加剧网络极化,共识难以达成。此外,网络匿名性与虚拟性使得表达更加直接、激进,缺乏面对面交流的自束,从而削弱了同情与理解,使争端愈演愈烈。
  因此,在网络语境中前理解的影响尤为突出。要缓解网络争端,就需反思理解,开展开放对话。用户应承认前理解之局限,寻求多元视角,全面理解网络内容。伽达默尔说:“我们的生活形式具有你—我特性、我—我们特性和我们—我们特性。在我们的实践事务中,我们被理解所指引。而理解发生于对谈之中。”[4] 通过构建一种基于对话的解读模式,读者可以暂时放下自身的先入之见,试图进入信息提供者的语境,理解其传达的意图和背后的文化意涵。这种对话模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接受他者观点,而是通过对话增进对信息多维度的理解。此外,在现代社会的网络媒体中,面对其中的信息,读者不仅是被动接收者,更成为参与者和再创造者。伽达默尔说“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且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1]理解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或重复,它更像是一种富有深度的创造。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的细致入微、学术领域的深入挖掘以及文艺创作的灵感闪烁中,更是悄然融入了我们日常通过网络进行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交流和每一次的深入理解。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实际上都是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式的共同构建和再创新。对这种理解的创造性的肯定,不仅是人自身的创造本性和独特价值的肯定,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提。
   二、跨越时空与文化的交流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具有历史性。历史性是指个体所处的具体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其理解活动的影响,理解任何文本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事件,而是根植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他强调理解不仅仅是重复原作者的意图,而是读者、文本和历史背景之间的一种动态交互过程。这种理解过程,被伽达默尔称为“效果历史意识 ”(wirkungsgeschichteliches Bewusst-sein),意味着每次理解活动都融入了理解者的历史情境和前理解,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新解释和新理解。“我们对存在东西的认识并不意味是一种完全性的认识而是意味着对这样一种界限的洞见,意味着有限存在的一切期望和计谋都是有限的和有限制的。真正的经验就是对我们自身历史性的经验。”[2]伽达默尔强调,理解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涉及解释主体与被解读文本及其背后历史、文化背景的复杂交融过程。只有当解释者的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内在因素与文本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容相互融合时,真正的“意义”才能得以显现,形成变革性的意义阐释。这一过程凸显了理解的动态性和互动性,它超越了单向接收的局限,要求解释者与文本及其背景内容进行深入对话和交流。在这种对话中,意义的生成是随着互动和融合的深入而逐渐涌现的。因此,这种由视域融合而形成的意义阐释,既非单纯基于理解者既有的世界观和理解,也不完全等同于文本或历史的真实内容。它代表了理解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结晶,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看待文本的新视角和深刻洞见。理解过去并非仅仅为了重构历史事实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增进我们对现状的认识,并为未来的行动提供指引和灵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媒体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重要桥梁。理解的历史性深刻揭示了视角的多元性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置身于各异的文化背景与特定环境之中,人们往往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理解和解释。网络社交媒体上关于某个热点事件的讨论,不仅反映了公众对该事件的立即反应,也蕴含了这个事件背后深层的历史性因素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例如,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慷慨激昂发言的高中生却遭受网友网暴,不身处高考环境或者未有过高考经历的人就可能会抱有成见,觉得这种发言过于夸张,却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心情;又如,对待战争问题,中国受到儒家、道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主张以和为贵,倡导和平,而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更多地受到西方政治哲学和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以战争作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手段,已成为一种深植于其政治文化中的常态做法。这些都是受理解的历史性所影响。理解的历史性观念提醒我们,即使是看似瞬息万变的网络内容,也是植根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产物。网络内容往往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其中包含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其内容的字面含义,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下的网络内容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进入他者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保持开放的思维,以便更好地理解并与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通过这种符合历史意识的理解方式,读者可以超越文本的表面,探寻内容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甚至作者的潜在意图和思想轨迹,挖掘网络文本与特定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出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意义。
   三、在视域融合中“和解”
  伽达默尔认为真正的理解并不在于消弭这种历史性的间距,而在于正确地认识并应用这种历史性。“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视域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它是理解在时间中进行交流的场所。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他视域相交融,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谓的‘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1]历史的意义是动态的,它在不断地历史沟通和视域融合过程中演绎和丰富。“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5] 理解的历史性要求我们对解释者自身所持有的偏见和成见给予合理的承认与审视。伽达默尔认为偏见并非阻碍理解的障碍,而是构成理解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它形成了解释者特有的视野,是其理解世界的窗口。每一份文本都是在作者的特定视域下创作的,而读者则以自己的视域进行阅读和解释,二者之间难免存在差异。理解就是这两种视域的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即伽达默尔所说的“视域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新的视域应运而生,它既非作者原意的复制,亦非读者主观臆断,而是在两者交锋中达至新的理解高度。每一次理解都是意义的一次绽放,推动对话深入,催生新意。因此,理解无绝对,唯有不断涌现的多元解读,理解与解释非孤立进行,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交织碰撞。真正的理解,是原义与释义间的深刻共鸣,是双方相互理解、尊重、包容与融合的体现。当这种共鸣达成,理解便跃升至新境界,超越简单解释,触及思想深处的交流与情感共鸣。理解文本,即与之对话,让不同视域相遇、交融。在探索理解的征途中,我们需让文本“发声”,与之共舞,在对话中寻觅真谛。进行对话的目的不在于否定对方,而恰恰在于要真正考量对方的观点的实际性,在对话中形成相互理解,而并非单一的自我表达。
  在现代社会网络环境下,当我们立于自身视域去理解或解释时,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认知范畴与文化背景等的限制,“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6] ,从而产生了一种排他性审视角度。这种误读通常是基于一方的视角或认识维度,人为建构出一套与“自我”与“他者”分明对立的知识或话语体系,从而阻碍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伽达默尔启示我们,真正的理解需要超越自我中心的视野,通过视域融合来克服文化和认识上的障碍,在面对带有明显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差异的网络内容时,读者应当努力保持一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前设偏见并积极地调整,尝试从他者的视角出发,以接纳的姿态面对对方,对话才能得以展开,这正是视域融合能够进行的基础条件。如此,每一次的理解都不再仅仅是对信息的接收,而是一场跨越个人、跨越网络和文化界限的对话,一种通过互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种对话的本质不仅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他人的桥梁,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和扩展,使我们能够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正是在不断地检验或反思中,在读者视域与作者视域的相遇与融合的过程中,不同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宽容的文化关系才逐渐得以发展。”[7]
  四、总结
  在网络信息海洋中,我们常遇源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着多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内容。伽达默尔诠释学提醒我们,深刻理解需超越先入之见,通过开放对话拥抱多样性,从差异中汲取明见。对话是思想与文化的碰撞,它促使我们保持谦逊与好奇,超越自身局限,欣赏多样价值。总而言之,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应用于网络媒体内容的解读,能够提升理解,促进跨文化沟通,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网络环境,对跨越文化障碍、增强全球共识、推动共同发展具有巨大价值。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伽达默尔诠释学如明灯指引我们走向和谐理解之路,是连接多元文化、激发共鸣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洪汉鼎.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J].河北学刊,2008,(1):53-62.
  [3]Batziou A .Framing‘otherness’inpress photographs: The case of immi-grants in Greece and Spain[J].Journal of
  Media Practice,2011,12(1):41-60.
  [4]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Hans-Georg Gadamer, PhilosophicalHermeneu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55.
  [6]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J].中国文化研究,1994,(2):17-19+6.
  [7][美]艾瑞克·克莱默、刘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