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逆周期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策略探索
邓艳桃
文章字数:506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是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数量的最大基数,高校毕业生就业连接千家万户,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在逆周期经济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面临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创新高,就业偏好稳定化、趋势多元化,就业行业、地域差异化等情况。稳就业就是稳民心,保就业就是保稳定。要切实做好党和国家“六稳六保”之首工作,需要国家、高校、家庭和毕业生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缩短企业用工培训周期,帮助学生树立“轻资产、重创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帮扶重点毕业生就业人群,确保大学生群体在逆周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逆周期;大学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高质量就业;创新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讲话,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对此历来高度重视。[1]2024年11月14日召开的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同志就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各项决策部署,并对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动员。[2]现在,由于国内国外形势使然,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处于经济逆行发展周期,经济发展下行,企业用工需求下降,政府也会进行逆周期调节,即要保持价格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3]其中高校毕业生占了新增就业人数的头部数据,因此,确保高校毕业生稳就业、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逆周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接千门万户,一头连接国民经济,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有力支撑。目前,在经济逆周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以下现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刷新历史新高度,就业难依然是困局
  202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179万人,而2025年毕业生将再次刷新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历史新高度,即将突破1200万人。虽然说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4]但在经济逆周期的当下经济环境,使得大部分企业订单减少,原材料成本增加,面临生产成本失控生意难做的局面。企业生存压力巨大,减少非必要开支和优化人员结构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就业供给增大,岗位需求减少,这一供需矛盾在当前非常突出,高校毕业生明显出现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就业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难依然是目前的困局。
  (二)高校毕业生观念认知有偏差,就业偏好稳定化
  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认知上的偏差,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年代,部分不良自媒体为了流量罔顾事实,给高校毕业生编制虚幻的美好剧情,而毕业生沉迷于“人人月薪上万”的美好剧情中,导致对就业产生过高预期,尤其是在自身实际和实践能力欠缺无法与理想岗位相匹配,这就让就业工作难上加难;另一方面,毕业生追究就业稳定化,在经济逆周期,就业市场萎缩,考公考编成了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出现985高校硕士博士应聘街道临时编制办事员的极端情况,事业编制和各类型国企的岗位也成为许多高校毕业生的理想目标。根据智联招聘网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率调研报告》显示,进入国企的高校毕业生期望值也连续多年飙升,从2020年的36%持续上升至2024年的57.6%。[5]同时,因为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各类型的民企纷纷缩减开支,甚至进行大规模的裁员,所以高校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的意愿也是连续多年直线锐减。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错位,就业行业分布差异化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迅速,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导致部分高校专业在当前不适用经济形势的发展。最典型的莫过于房地产的衰落带来的连锁反应,与之相关的土木工程、建筑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高校专业就业的岗位需求急速减少,出现了高校毕业生房地产相关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同时,生物医疗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则遇到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窗口期,纷纷加大了招聘力度,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却因为发展太过迅猛,但因为发展时间短而面临人才缺乏的局面,如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已经无法满足新兴AI市场的人才需求,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此外,一些非专业技术岗位、传统制作业和服务业岗位,面对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纷纷提高了应聘门槛,对应聘者提出本科或者985高校学历等岗位非必要的过高要求,造成我国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间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情绪。
  (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差异明显,就业趋向多元化
  目前,大城市的人才虹吸现象仍在持续,一二线城市仍然是毕业生就业首选。虽然三四线城市随着国家产业转移的执行、就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就业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等吸引了部分毕业生回流或前去,但因为一二线城市就业机会多、配套完善、新兴行业集中,所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还是留在一二线城市就业。但是,毕竟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房价高,而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这些“铁饭碗”毕竟有限,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仍然需要通过民营企业提供工作岗位来解决,但是择业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所难免,比如自由职业、慢就业很大程度上也成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新选择,从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自由职业与慢就业的比例从2023年的13.2%和18.9%升到2024年的13.7%和19.1%。[6]另外一点比较突出的是高校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根据教育部及各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报考人数达到了438万人,报考高校研究生比例约为37%。这种现象说明,在就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逆周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应对策略
  稳就业就是稳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其中,“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更是党和国家当前至关重要的任务。在逆周期环境下,经济整体下行,大中小企业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面对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都会缩减开支,对人才需求量会减少,甚至裁员。在此情况下,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压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转变就业观念和管理制度,积极促使大学生在逆周期情况下成功就业。目前国际形势不明朗,国内也是第一次经历逆经济周期,逆周期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更是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求高校及相关部门加强挖掘各行各业的岗位资源,就业指导服务务必要精细化,围绕高校毕业生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工作。这体现了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深切关怀和对其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要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要确保毕业生有活干、有业就,还要注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高校毕业生需要树立远大的就业观念
  就业供需矛盾具有一定的行业和地域特性。一二线城市就业竞争激烈,传统行业也竞争激烈。那么,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扎根基层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7]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岗位丰富,给了青年大学生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在逆周期的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应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投向西部地区;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二)高校毕业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逆经济周期,而且当前国际局势相对比较复杂化,企业和社会也同时面临新质生产力的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个任务应该就是让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其次,根据毕业生个人能力进行精准定位,端正就业择业的心态;重点是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确保就业目标的合理性和就业方向的正确性。
   (三)学校需要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就业
  通过精准摸排,动态收集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动态数据,建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时大数据服务,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效果的精确性和时效性,真正做到全员“一对一”精准帮扶:对就业意向不明确的毕业生要帮助其明确就业方向,鼓励他们多渠道就业;有针对性地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毕业生的自身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学校积极与各类企业、行业组织建立紧密联系,拓展不同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此外,学校除了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要结合当前就业创业政策,特别是就业创业政策的及时和高效地推送至关重要。
  (四)学校需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缩短合作企业新员工培训周期
  学校需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破解校企供需矛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需求落实到教学内容中,提高学校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根据毕业生的专业背景和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实习培训计划,在拓宽加深毕业生工作一线前沿知识的同时,无缝衔接到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中。在实习培训中,实行企业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进行指导,在传授前沿技术的同时传授工作经验,缩短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后的适应周期,加快成长速度。
   三、逆周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展望
  坚持就业优先,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就业支持政策,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和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讲话的核心内容,是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行动指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国计民生,牵动着社会各方神经。在经济逆周期,我们可以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确保稳就业、保就业行之有效。
  (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周期波动的模型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需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内在联系,通过更加精确的大数据分析来总结规律,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周期波动的模型,进一步揭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内在联系,通过模型的预测与评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
  (二)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发展阶段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能否高质量就业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高校要主动对标国家战略目标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设置,通过多维的途径不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养真正为市场所用的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在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
  (三)探索具有社会主义新时期特征的就业模式与创业路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合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改革红利与就业扶持政策,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周期波动的模型,在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与创业路径方面将大有可为。加强对未来新型就业模式与创新性的创业路径研究,对拓宽高校毕业生新型就业面与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都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全球视野下,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周期波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丰富应对经济逆周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手段与方法。
  经济逆周期的现实情况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面对,在充分学习与执行国家就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我们相信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透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总结并优化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周期波动模型,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改善和我们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会得到彻底妥善地解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J].新长征,2024,,(11):4-8.
  [2][4]教育部.教育部部署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EB/OL].(2024-11-13)[2024-1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11/t20241113_1162605.ht -ml.
  [3]国务院新闻办网站.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EB/OL].(2024-07-05)[2024- 12- 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2084.htm.
  [5][6]大众网.智联招聘发布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EB/OL].(2024-05-10)[2024-12-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657105261665333&wfr=spider&for=pc.
  [7]新华社.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EB/OL].(2014- 05- 03)[2024- 12- 10].https://www.gov.cn/xinwen/2014- 05/03/content_2670639.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江西师范大学)课题(JXSD2024ZC018)研究成果;系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重点基地项目研究成果(23QMYB04);系广州市哲学社 会 科 学 发 展“ 十 四 五 ”规 划(2022GZGJ13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