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大统战工作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融互促
高敏琳
文章字数:5004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要“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1]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民族问题始终是影响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2]同时,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构建为统一战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行动指引。新时代,大统战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大统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一、大统战工作格局: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境界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制度,历来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推动社会进步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步入新时代,统一战线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国家认同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形成,不仅体现了党对统战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标志着统战工作的全面升级与深化,这一变革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精髓,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党和国家广泛凝聚力量、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开启了统一战线工作的新篇章。
  (一)统一战线工作的思想溯源
  统一战线工作的思想根基深厚,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联合思想”为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无产阶级与其同盟军的团结对于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性。统一战线理论亦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大一统”等理念,也为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这些理念强调和谐共处与整体统一,促进了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人士的大团结,为统一战线工作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境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统战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深化了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性地构建了“大统战工作格局”。这一格局以党委统一领导为核心,统战部牵头协调,各方面各负其责。[3]不仅将统战工作的领域从传统的政治共识凝聚扩展到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而且极大地扩展了团结的范围,将大陆内外各界力量紧密联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共同责任,需全党共同重视并推进。这一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的积极回应。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统一战线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构建与实施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加有效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共识,共同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推动国家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新飞跃。新时代背景下,探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源流、演进及在中国的实践、发展,对于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发展至关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与勃兴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历史地考察人类社会生活而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经过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创造性应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深刻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固有规律,阐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路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民族观演变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民族观的演变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紧密相连。中华文明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特点孕育出了“大一统”思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并非单一的民族概念,而是由生活在中国广袤疆域上的五十余个民族有机统一而成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历经变迁,由“夷夏有别”渐至“以德化夷”,最终达到“华夷一体”的境界。这种思想观念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三)近代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
  近代以来,我国主流民族思想在斗争中不断发展,整合国内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成为共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政党竞相提出自身的民族观,其中,李大钊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批判了仅以文化或血统划分民族的片面观,倡导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的新型民族观,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初期,政局动荡,列强加剧对我国边疆的侵略,企图煽动少数民族地区分裂势力。孙中山在《宣言书》及《临时约法》中从法律层面明确了边疆为不可分割领土,强调“民族统一”,为新中国民族区域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中国成立后,党秉承并发展“多元一体”的理念,通过设立民族自治区等措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共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毛泽东民族理论的标志性成果,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特殊性,为解决复杂民族问题提供了里程碑式方案,体现了党的深远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作与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飞跃
  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思想既是对过往民族工作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的开拓创新。它强调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共建共享与团结统一,从理论角度与精神层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标志着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飞跃。这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活力与实践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深远的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汇聚各民族力量、应对国内外挑战、促进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大统战工作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融互促
  大统战工作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统一战线工作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大统战工作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保障
  大统战工作格局以其全面性、系统性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一格局不仅涵盖了体制内的各级党委、政府、政协和民主党派等传统统战领域,还延伸至体制外的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乃至海外的华人华侨群体,确保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宣传的广泛覆盖。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渠道和教育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连接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同时,大统战工作格局通过顶层设计和工作规划,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工作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借助政协协商民主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这一伟大事业。在实践中,大统战工作格局注重把握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既强调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和整体性,又尊重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统战工作格局建设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要求,更是大统战工作格局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一思想基础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明确了各项统战工作的正确方向和目标。在大统战工作格局建设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统战部门和统战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共同推进。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引导、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大统战工作格局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只有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和行动指南时,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这种成果不仅体现在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上,更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不断推进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汇聚全民族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更好地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大统战工作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要求,并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4]为了在实践中有效推进这两项工作,我们需要明确实践路径,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5]
  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常态化的机制。首先,要明确宣传教育的主体职责,加强党政干部、学校教师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形成强大的宣传教育合力。同时,要注重科学分众传播,精准对接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确保宣传教育内容能够全面覆盖各类受众。在宣传教育内容上,我们要明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等核心理念的传播,使宣传教育内容更加生活化、具象化。此外,还需要注重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设,构建科学的宣传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确保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5]
  为了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将多年来民族工作的经验与成果转化为法律规范,我们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通过这一举措,我们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确保了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从而维护了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5]
  为了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互动,我们需要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一进程需要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协同推进。在宏观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政策举措,确保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及心理等全方位嵌入。在微观层面,要注重基层落实,通过优化社区布局、强化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就业创业、深化文化交流等措施,打破民族间界限,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同时,要加强各民族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互助合作,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问题研究,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及理论体系[5]
  为了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我们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问题的研究。在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系统梳理并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史料体系。同时,要积极构建能够准确表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话语体系,以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在此基础上,通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逻辑严密、体系完备的理论体系,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提升。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明确实践路径,加强宣传教育、法治保障、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以及重大问题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2]李昌禹,刘博通.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N].《人民日报》,2024-09-29(002).
  [3]吴建明.“大统战”视阈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2(4):48-55.
  [4]柯增金,侯勇.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论述[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8(5):64-77.
  [5]石泰峰.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J].中国宗教,2024,(8):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项目编号:S202410183131)之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