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影视特效新生态
——以影视物理特效为例 郭润宇 陈江怀
文章字数:5313
  摘要:文章论述了物理特效专业在人工智能AI技术的影响下从业人员的现状及AI技术对传统物理特效技术冲击和影响,以及探讨如何利用AI技术与物理特效专业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关键词:物理特效;人工智能;特效化装;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作为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这一号召,做好转型和贯彻工作。而教师作为学校使命实现中重要的执行者,要积极做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领路人”,教师如何充当好这一角色,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转化落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因此,思考专业如何在AI时代转型升级、如何合理利用数字智能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值得从业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一、后疫情时代,影视行业面临AI人工智能的挑战
  人工智能,作为近十年来的发展焦点,已深刻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多个层面,其中对电影行业的塑造尤为显著且直接。然而,由于早期多作为底层技术支持默默耕耘,其影响力对于非技术领域的从业者而言并不显而易见,导致技术与产业变革之间的联系常被忽视。直至2022年11月,ChatGPT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后一系列智能创作工具的接踵而至,更是将人工智能在电影行业的角色从幕后推向前台,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与讨论。这一转变的显著体现,在于2023年好莱坞剧作家协会与演员工会的大规模罢工行动中,人工智能成为谈判桌上的核心议题,凸显了其在行业未来发展中不可小觑的地位。而2024年OpenAI发布的Sora文生视频演示,更是如同一枚震撼弹,深刻触动了视频行业的每一个角落,促使影视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全球视野来看,人工智能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无疑是革命性的,这一论断绝非夸张。它不仅改变了内容创作的方式,更在重塑行业生态、引发工作模式革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预示着一个由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电影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而物理特效作为影视前期制作中的“艺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代表影视工业化高水准的体现之一。物理特效“实体”特效的自身属性致使其受到数字科技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数字科技的现实应用倒逼实体类制作生产进行自身的“升级和迭代”。
  物理特效主要包含:特效服装、特效化妆、特效道具、特效毛发、机械仿生等几大部分组成。真实可触摸性、高仿真模拟性是其主要特征。以下以影视特效化装模块举例,从影视从业人员创作及生存现状来论述数字智能对传统影视行业的冲击所造成的尴尬处境和面临的挑战。
  影视特效化装围绕其生产流程大致分为如下生产部门(组):影视角色概念设计(前期设计)、3D扫描及打印、实体雕塑及数字雕塑、模具实体制作、模具翻制及出皮制作、上色涂装、影视现场上装共7大部分。其工作流程分为五大步骤:
  伴随着AI时代的来临,其更新迭代速度之快,颠覆性之强,让从业人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相对应的特效化装从业人员面临的生存危机也是前所未有的。首当其冲受产业迭代升级影响的是影视角色概念设计师。随着全球大火的Midjourney和Stable-Diffusion等主流AI绘图软件的爆火,对于传统的影视角色概念设计师而言,冲击无疑是毁灭性的。AI只要输入特定的角色关键词并给予相应的设计参考图,软件系统会根据设定的关键词及风格自动生成若干张设计稿供选择。以往剧组角色设计师会根据剧本提供的文字性描述,将文字转化成视觉图像,结合创作的设计法则、剧本描述及主创意图等交给若干名设计画师进行人工手绘完成,这个过程漫长且枯燥,耗时耗力,人力财力投入巨大。一部投资过千万体量的影视剧,仅仅设计费和画师的薪酬,高达几十万。而人工智能图像生成软件的参与,角色设计稿创作仅需数名画师参与就可以完成此项工作。且AI生成的效果图,还可以多次反复修改。这种情绪价值全满足的“设计师”在人类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此,AI的优势不仅是技术层面更是情感层面的双重给予。这直接导致影视角色概念设计师、画师们需求岗位急剧下降,收入锐减,行业从业面临冲击巨大。
  其次,受人工智能波及的是模具翻制师。传统的模具翻制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实体翻制,属于劳动密集型创作活动。这种模式不仅用人成本高而且制作周期较长,从经济角度考量其性价比较低且不环保,制作过程使用的实体翻制材料如石膏、玻璃钢、硅胶等材料,产生刺激气味、粉尘等问题,致使工作环境体验感极差。但随着AI与数字处理、3D扫描及打印技术日渐成熟,只要将上一步完成的设计稿输入到AI数字建模软件,通过渲染和大数据算法,即可得到设计稿中呈现的雕塑三维成品。而后续通过三维软件将其翻转即可得到想要的翻制阴模模具,简单快捷高效,免去了手工人工翻制的繁琐环节,且不产生任何污染物,全程电脑数字操作。确认各项数据及精度后,直接3D打印一次成型。以五米长的大型角色为例,传统翻制制作周期需要1个月左右时间,而打印则仅仅需要三分之一时间即可得到成品。在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上大有优势,深受从业人员欢迎。但这极高效率所带来的后果是模具翻制师收入的锐减,这对于从业人员是不想看到的,模具翻制师被迫转型升级或者转行。
  第三个受冲击的就是实体雕塑师。传统的雕塑需要先根据设计稿进行创作小泥稿实体后,按照等比例对小稿进行数倍放大从而获得最终实体雕塑。这种大型雕塑的创作过程,首先对雕塑师的等比例放大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往往在人工放大时,雕塑主体容易出现形体形变及艺术感不佳等问题,其次是需要几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师通力合作,工期紧张的话还需要通宵达旦,这就对雕塑师的技艺、体力、精神等各方面提出了挑战。但自从与数字技术和AI大数据的融合,将雕塑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只需要将雕塑的创作小稿利用3D扫描技术扫录到电脑之中,在电脑中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后续数字雕塑的艺术处理,将其等比例的放大即可。最后再结合Zbrush等数字雕塑软件将物理特效角色的细节的仿生处理、毛发质感处理等后期艺术加工,得到的最终角色形象艺术质感远高于实体雕塑。庞大的雕塑通过数字技术的实现,变得可操作、快捷、可视直观化、仿真仿生性更强,这就是数字科技带来的颠覆性的变革。在享受到便利的同时,对传统的人工雕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传统雕塑受到的商业订单的数量和薪资待遇因数字科技的出现而骤减。传统泥塑师被迫适应和兼容数字雕塑的技能,这就导致数字雕塑岗位从业人员激增,但这也意味着该行业的“内卷”化的开始,变成向“内”演化的危机……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尤其是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如何站在行业未来的前沿,把握和思考行业前瞻发展,利用AI参与教学实践当中将教育的内卷模式转为向外多样性的创新,与数字经济和国家发展战略如何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以上物理特效当中的特效化装模块对应的工种,若不是考虑科技设备的前期采购(3D扫描仪、打印机、运算渲染高配计算机等)成本及人力成本各地区差异的问题,给传统生产方式一定的喘息空间,传统与数字智能的博弈几乎以科技的全胜而告终。
  至此,传统的生产流程仅剩假体制作(软材质)和涂装上色、现场上装拍摄三个步骤还未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仅剩的唯二也仅仅是因为跟人类长发长了要理发、饿了要吃饭一样,无法通过机器和科技进行取代而已。因此,此次人工智能尤其是智能创作软件的出现,与数字软件的融合和再创造所展现出的颠覆力,致使该专业被迫进行“产业升级”。淘汰老旧的技术和工种,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二、物理特效专业基于人工智能的升维及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专业技术的迭代升级

  AI数字科技对影视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不光是特效化妆领域,对于特效道具、影视美术(制景、道具)、影视后期特效、影视服装设计等相关的幕后从业人员而言都是同样面临着挑战,这就意味着对于靠以前几十年的“老经验”的“经验时代”终结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展现在影视从业人员的面前。这不得不引起从业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对未来的隐忧,也倒逼着大家去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去学习,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历史进步的车轮不会因为某个群体或者某个行业而停滞,这就跟当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传统手工纺织工人跑到车间打杂破坏新采购的纺织机器同样处境。科技取代人工,新兴创作方式的蓬勃发展倒逼职业从业人员走向数字化、智能化,适应影视新生态的调整;另一方面整个影视物理特效行业(高校)对于职业及教育基于数字技术构建集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为一体的生态网,加速从技术迭代到研发生产的过程,要有完整概念和行业高维认知,思考如何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从而推动自身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二)创作思维的迭代
  创作生态的转变意味着生产模式的大转变、影视产业生产模式的再升级。随着创作生态的变革,影视产业生产模式正经历重大升级。传统“技术思维主导”的创作路径已转变为多元化的方案整合模式。AI技术的引入,使创作方能够依据不同需求(如时间、材料成本等),快速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实现高效创作。这种“答案中寻优”的模式,显著降低了人力、实践、时间和材料成本。好莱坞作为行业标杆,已成功转型为方案整合商,灵活平衡艺术与商业需求,在传统与科技间自如切换。相比之下,国内在智能软件开发、生产设备研发、技术应用及资金投入等方面仍有差距,未来任重道远。
  (三)专业教育模式的迭代
  基于以上围绕人工智能AI的全面参与生产创作的各个环节,作为高校影视艺术类专业应该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授课内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跟得上行业发展的步调,在思维意识上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这样学生才能在毕业后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匹配。教师要积极主动运用Midjourney和Stable-Dif-fusion等AI图形类软件开展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删减、升维,要敢于淘汰传统科目课程、提高专业技能、创造力,通过教育模式的升级,打造学校的特色竞争力,这是核心。大胆一点甚至建立起考核机制,对不思进取的躺平族,不进步就该淘汰转岗。
   三、物理特效行业及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突破
  更新“虚实共生”的教育数字理念,培养师生运用人工智能的综合创作能力。加强物理特效的专业与职业教育、智能教育的融合,推动师生和数字智能专业的联动,加快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融合。要从培养传统的“运动员型”学生升级至培养“裁判员”型学生,毕业生要具备的“一专多能”的综合创作能力和数字综合创作能力。
  艺术+科技“融合共创”,推动物理特效专业的交叉融合及模式创新。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观众的审美及精神诉求对影视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物理特效行业要想满足观众的多样需求就要自我内部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寻求新突破,要积极与其他工科类等各专业交叉融合,不断吸纳先进技术和技术迭代,创作出更有物理特效实体特色和属性的全新创作。尤其新质生产力带来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生产模式和工作环境,跨学科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应用,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2]例如物理特效专业下一个突破点要围绕“机械仿生”做文章,打通艺术与数字智能、理工科编程、机械加工制造等学科专业之间的专业壁垒,融入AI智能,将原先的生物外形态仿生转向内部的动态运动仿生模拟,两位一体才是真正的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更好地为物理特效实体创作做全维度实践探索。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领域,高校承载着物理特效职业教育的重大职责,其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影视实体特效行业人才的质量与层次。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展望未来,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巧妙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率先布局人才智能培养的“战略棋局”。将高校数字智能产业教育提升至战略层面,强化对技能人才的数字能力培养与技术运用,利用人工智能评估物理特效虚实结合的技术成熟度、技术转化、市场竞争等,为人工智能参与物理特效艺术科技教育选择最优路径,从而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和应用。
  四、结语
  回顾一下影视的发展历程,影视产业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技术的冲击和行业的颠覆由来已久,黑白到彩色,胶片改数码等等每一次技术升级和技术的应用都对电影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因此,人工智能在影视创作和许多领域的应用,我们应该持乐观态度,未来内容的主体还是人,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不会变的,它无法替代创作主体,只不过它的横空出世,影视从业人员感到短暂不适应而已。但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影视行业的深度捆绑,为影视行业和教育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新的机遇。行业和高校如何有效地衔接,如何共同推动中国影视实体物理特效的赶超和走出去,每位从业人员和高校教师都任重而道远。相信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拓展,物理特效在影视、文旅、教育行业等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11.
  [2]陈艳玲,肖萍.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纺织服装教育,2024,39(3):78-82.
  [3]中国电影家协会.202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2022年吉林省长春市地区的吉林动画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基金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物理特效学产对接实践教学改革——《电影特效化装设计实训》为例”(编号:Y2215)结项成果
  作者单位:郭润宇系吉林动画学院虚拟与电影技术学院;陈江怀系吉动文化艺术集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