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数字化转型赋能“大思政课”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赵玲
文章字数:2550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综合把握我国思想政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思政课”理念,着力推进“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临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如何将二者有效融合形成突破也成为学界研讨的热点。“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着眼大视野、大系统、大教改、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等方面协同发展,数字化转型将以此切入,渗透其中并发挥其赋能效应,着力拓宽视野,推进“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优化教育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大思政课”创新发展;拓展空间场域,推进“大思政课”联动互补;整合丰富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共建共享;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大思政课”全员育人。
  一、大视野:拓宽视野,助推“大思政课”守正创新
  首先,随着数字化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可实现资源多样性开发,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主流价值观,从西方视野中挖掘先进理念,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优良典例。这些都将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去探索、去挖掘、去传播、去留存,在全过程中拓宽视野。
  其次,多情景交互式学习,可一改现实中的枯燥体验,带学生身临其境,浸入体验,加倍提升学习效果,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格局。
  最后,多形式交流,如“课堂+线上+实践”三合一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实现了便捷的人机协同,突破了时空界限,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加强了教育主体的交流交融,互动互助。
   二、大系统:优化教育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
  网络通信能够为教育数字系统的无边界发展提供技术方案,其中最有潜力的是5G技术。在真实的5G网络环境中,用户能够获得高速率体验,端到端的时延能够低至毫秒级,单位平方公里的在线设备数可达百万、总流量可达极高密度。这样的优势,可确保联通各类学习场所间的大量数据实时通信,流畅不拥堵。加持4K/8K超清视频技术后,这些场所可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大教改: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大思政课”创新发展
  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常采用保守的教学方法,但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育者可以借助数字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来准确分析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行为轨迹。并可通过关联性的措施,将与学生有关的信息全部借助于数字化手段统筹归纳起来,并进行综合分析。这样一来,关于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行为倾向,老师能第一时间掌握并采取施教。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此手段对学生进行常态化跟踪,科学且规律地提前预判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并作出评估。再者,教师也能够借助数字手段获得学生更为真实的个人画像,切实了解学生的各种真实需求,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应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翻转课堂、借助短视频、微视频、PPT演示、直播互动等途径,改进传统严肃灌输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助力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实现“大思政课”创新发展。
  四、大课堂:拓展空间场域,推进“大思政课”联动互补
  数字技术能够大大革新“大思政课”的课堂形式及育人方式。一是数字技术可以实现课堂延伸——从原来的“小课堂上学”延伸至“大社会中学”,聚焦于原来的“小课堂上学”,教育主体单一、资源有限、空间狭小,再回观“大社会中学”,可实现家校社三级联动,协同育人,不但克服了原来主体单一的局限,还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空间。二是当拓宽场域后,各主体间的交互性不断增强。如今的腾讯会议、钉钉等教学会议平台的应用,均可以让师生随即互动,突破了原来按单一时序进行的授课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延伸到了多空间多维度。三是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因此发生改变,虚拟空间可提供情景式学习,让学生不出户也能感受到实践的真实性,数字技术可保障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作出丰富的网络实践项目,供学生体验学习。
   五、大平台:整合丰富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共建共享
  (一)搭建数字平台实现资源集成
  第一,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大型数据库,可包含数字化教材在内,如在线课程、主题教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等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第二,搭建在线教育平台,智能学习终端,如慕课、雨课堂、学习通等,以及一些固定感知设备和数据采集系统,实时全方位收集各种数据资源,如基础数据、课堂数据、学生的活动数据、网络数据等行为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育人需求,将收集到的信息分类处理。
  (二)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需要各方进行通力合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加强合作,如科研机构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交流探讨、信息共享、携手互助。同时促进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各自的平台优势,使出最大力气,推动全方位的多维度的资源的共建共享,力求避免信息差弥漫。实现课内与课外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联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多维度的资源共建共享。
  六、大师资: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大思政课”全员育人
  首先,构建具有数字化特征且适应未来需要的育人队伍,要不断树立并增强教育主体的数字意识,使其树立数字育人的理念。借助数字化手段,加大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强度,党政工团干部要自觉加入培训的行列,思政课教师要在一线积极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思考自身数字化应用的短板之处,班主任积极主动发挥自觉意识,提升数字化素养,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将所学发挥至工作的方方面面。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也是最了解学生身心状况和思想状态的,因此,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与时代同向同行,及时接触学习新鲜事物,培养数字思维,全面培育自身的数字化水平,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同时,校外的企业家庭同样不能忽视,“大思政课”强调建设家校社三级联动的协调育人机制,就应该充分加强校外育人队伍建设,利用不同行业的多样性特点,与学校单一的培养体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其次,着力提升数字化教育能力,灵活应用开设虚拟现实、模拟仿真、人工智能直播、智能评估等多维场景。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必须深刻理解数字技术本身的局限,既能不断提高数据采集、分析的综合能力,还要防范与数字安全、数字道德、数据保密、数字欺凌、数字鸿沟等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彭红超.技术赋能的韧性教育系统:后疫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向[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5):40-50.
  [2]赵丽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构建与优化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
  2022,(2):46-51.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