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量身定做火箭“传令员”! 安徽科技力量助推神舟十九号“飞天”
文章字数:1169
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首次迎来中国“90后”访客。笔者了解到,此次任务中,有安徽科技力量为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保驾护航。
“安徽造”护航神舟十九号出征
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0月30日,笔者从位于合肥的中国电科43所了解到,中国电科43所为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配套的多款高可靠厚膜电源及滤波器,为火箭和飞船各功能单元提供稳定供电,为本次发射任务保驾护航。
中国电科43所凭借在厚膜混合高可靠技术平台上的多年耕耘,为火箭量身定做了小体积、轻量化的二次供电方案,产品可长期在高温、低气压、强振动等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作为火箭的“传令员”,保障火箭控制系统的各项指令准确传递到各功能单元,确保神舟十九号飞船精准入轨。
据悉,中国电科43所组建攻关团队,先后攻克了抗辐射隔离反馈、抗辐射精确过流保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多款高可靠抗辐射厚膜电源及EMI滤波器为舱体各功能单元提供稳定供电,成功应用于飞船的多种系统中,保证飞船在各种苛刻环境中保持平稳飞行。
安徽科技多次护航神舟飞船“回家”
笔者注意到,今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搜救分队装载的机载卫星通信设备,是由中国电科38所和中电博微自主研制的Ka频段卫星终端设备。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该设备充分发挥了传输距离长、信号带宽宽、机动性强等优势,实现直升机机载终端设备的图像、语音和数据的传输。
笔者了解到,从2011年到2024年,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七号,中国电科38所和中电博微机载搜救通信保障团队始终参与保障,每次都顺利完成既定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届时,安徽科技力量有望继续助力保障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回家”。
更多安徽力量助力中国航天
笔者梳理发现,安徽科技不仅体现在助力“神舟”系列航天工程,在中国航天领域,很多地方都有安徽科技力量的身影。
2021年,历经近百天的环火绕行探测后,我国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于火星北半球,“祝融号”火星车与着陆架完成分离后,对火星表面重点区域进行巡视勘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嫦娥钢”为“天问一号”着陆缓冲机构设计及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做出重要贡献。
今年3月20日,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据悉,此次天都星任务中,工程总体由位于合肥的深空探测实验室承担。天都星作为深空探测实验室自主研制的首发星,将为月球通导技术提供先期验证。 (魏鑫鑫)
“安徽造”护航神舟十九号出征
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0月30日,笔者从位于合肥的中国电科43所了解到,中国电科43所为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配套的多款高可靠厚膜电源及滤波器,为火箭和飞船各功能单元提供稳定供电,为本次发射任务保驾护航。
中国电科43所凭借在厚膜混合高可靠技术平台上的多年耕耘,为火箭量身定做了小体积、轻量化的二次供电方案,产品可长期在高温、低气压、强振动等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作为火箭的“传令员”,保障火箭控制系统的各项指令准确传递到各功能单元,确保神舟十九号飞船精准入轨。
据悉,中国电科43所组建攻关团队,先后攻克了抗辐射隔离反馈、抗辐射精确过流保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多款高可靠抗辐射厚膜电源及EMI滤波器为舱体各功能单元提供稳定供电,成功应用于飞船的多种系统中,保证飞船在各种苛刻环境中保持平稳飞行。
安徽科技多次护航神舟飞船“回家”
笔者注意到,今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搜救分队装载的机载卫星通信设备,是由中国电科38所和中电博微自主研制的Ka频段卫星终端设备。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该设备充分发挥了传输距离长、信号带宽宽、机动性强等优势,实现直升机机载终端设备的图像、语音和数据的传输。
笔者了解到,从2011年到2024年,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七号,中国电科38所和中电博微机载搜救通信保障团队始终参与保障,每次都顺利完成既定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届时,安徽科技力量有望继续助力保障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回家”。
更多安徽力量助力中国航天
笔者梳理发现,安徽科技不仅体现在助力“神舟”系列航天工程,在中国航天领域,很多地方都有安徽科技力量的身影。
2021年,历经近百天的环火绕行探测后,我国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于火星北半球,“祝融号”火星车与着陆架完成分离后,对火星表面重点区域进行巡视勘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嫦娥钢”为“天问一号”着陆缓冲机构设计及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做出重要贡献。
今年3月20日,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据悉,此次天都星任务中,工程总体由位于合肥的深空探测实验室承担。天都星作为深空探测实验室自主研制的首发星,将为月球通导技术提供先期验证。 (魏鑫鑫)